1. 首页 > 12星座查询 > 文章页面

松江在哪里 武林外传中各自说的是哪里的方言


本文目录

湖北地区 戒淫辞武林外传中各自说的是哪里的方言古代性单的历史人物

《金瓶梅》流传的故事

(2004-12-17 12:59:11)作者:俞小红


明朝嘉靖年,一种手抄本形式的《金瓶梅》便开始在民间流传,一颗明珠悄然在黑暗中绽放奇异的光采。禁书的魅力远胜于官方钦定的四书五经,雪夜围炉读禁书,三更灯火五更鸡,平时涂着假面的缙绅士大夫,也特别的喜欢听讲《金瓶梅》呢。1634年,《陶庵梦忆》作者张宗子在他住的园子里和朋友欢宴,席间,有杭州人杨与民

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众人闻之绝倒。1634年距离明朝灭亡尚余年,一本书已在士大夫中间广泛的流播,可见,坊间流传的各种《金瓶梅》本子也不在少数。《虞初新志》作者张潮这样评说:《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本哀书。

有道言:美人令众卉皆香,名士令群芳俱舞。自从《金瓶梅》以手抄本形式在坊间流行的百余年间,明清两代的文人学士纷纷搜罗抄本,补缀连篇,文心细如牛毛茧丝,金针度似奇光异采。先有山东兰陵笑笑生隐居湖北麻城,随之明代嘉靖年间大名士王世贞与奸臣严蒿父子的明争暗斗,由此牵扯出手抄《金瓶梅》上半部的踪迹。到了万历年间,一批第一流的文人学者登台亮相,为《金瓶梅》的完整成书魂萦梦绕心口相映。其中有书法家董其昌,湖北省公安县人氏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戏曲家屠隆,嘉靖年间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临川四梦作者汤显祖,《味水轩日记》作者李曰华,《三言二拍》作者冯梦龙,掌故野史作家沈德符等人。

大约在明朝嘉靖年间,湖北省麻城县居住着一个喜欢附庸风雅的退休官僚,他叫刘承禧。此人原先在京城里是一个著名的打手,是锦衣卫的金吾。所谓“锦衣卫”,这实际上是明朝皇帝加强集权统治而设立的一种特务组织,就好象是现代社会中美国的中央情报局、戴笠的军统、陈立夫的中统一样。明代的“锦衣卫”是一种军事组织,它名义上是京城卫队的下属,实际上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帝的御林军,借侦察为名,专门欺压平民百姓和一般官吏,是皇帝忠实的鹰犬。刘承禧虽是个四品官,但在朝中很会巴结四大奸臣--严嵩、严世藩、陆炳、陶仲文,为虎作伥,搜刮地皮,几年下来,宦囊丰厚油水很足。刘承禧五十岁时,眼见得再升官也无望,便趁早收蓬,告老回乡,回到麻城享清福了。

回乡不久,刘承禧便用当官几十年搜刮来的金银,在麻城县中购地建园大兴土木,造了一座刘家花园。花园占地四百余亩,请了当时的造园名家绘图描形,假山玲珑,碧池宛曲,极尽豪华侈奢。他还附庸风雅,在园中造了三座雕梁画栋的楼宇,一曰“聚古楼”,专门收藏古玩文物汉玉宋瓷。一曰“藏书楼”,搜罗了一批海内珍本唐抄宋刻,尤多春宫淫词秘戏图考。一曰“怡情楼”,乃是刘承禧寻欢作乐声色犬马的场所。他遣人去苏州、扬州一带买来年轻女子,有的为他唱歌跳舞弹拨五弦,有的被他奸淫取乐目送飞鸿。一些女子被他奸淫致死后,便被偷偷埋在楼窗西边的花园草丛深处。

有一天,一个操山东兰陵口音的儒生到刘家求见,说是身上携带一部罕见的抄本,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整理出版,听说刘家藏书楼秘籍甚多,很想一睹风采。刘承禧见他不象是凡俗之人,谈吐也大方得体,便有意留他在身边作一个门客。这儒生也怪,虽见主人留他,却仍不肯道出真实姓名,只说自己已到不惑之年,平时视人生如同儿戏,有名无名都无妨,只管唤他为“笑笑生”便罢。刘承禧倒也不怪他,因为他要寻欢作乐的事多着呢,门下养着的清客闲人一大帮,多一个滑稽人也无妨。他便吩咐家人带笑笑生到“聚古楼”去访书,并给了笑笑生一桩差事,叫他为“聚古楼”整理书目。却说这笑笑生也是个有点来路的人,他本来在京城一个官宦之家当书办,虽有满腹诗书,但也难讨主人的欢心,再加上他脾性耿直,看不惯官场势利小人的马屁功,所以既不发财又不在仕途上长进,困顿了二十余年。飞鸟倦而思乡归,远游久而把家回。可惜,待他回到兰陵后,亲朋故旧早已星散,几间破屋也无力修补,便只能再次离乡背井,外出谋生。仗着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他一路流浪,为人写贴子和书信,在茶肆酒楼换几两碎银子,讨一口残羹剩饭聊度余日。也算巧,他在麻阳城里遇见一个从前在京城里熟悉的仆人,那仆人向他透了一个口风,说刘承禧家想请一个人鉴别古字画,条件是外地人,又要有相当的书画根底。就这样,笑笑生便来到了刘家。

笑笑生在京城里当书办时,不管白天多么劳累辛苦,一到更深夜静时分,总是要把每天的所见所闻记载下来。他把听到的、看见的各色社会新闻风俗掌故记录下来,只是隐去人物姓名,不署年月,以防被人发觉惹上祸殃。日积月累,那密密麻麻的字迹铁笔银钩,铺满了张张宣纸。他把这一部日记视作珍宝,精心装裱成册,一直带在身边。不管怎样穷困潦倒,那怕冬天当掉寒衣,夏天卖去凉席,这本日记是他的性命,也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还有什么比他的文字心声更值得珍视呢?他也只有这部日记是他的唯一的亲人了,他无妻无儿无房无产,无所牵挂无愧良心,一入夜,便沉浸在世俗众生相的记录之中了,有时增减一二分,有时褒贬一二人,所谓为月忧云,为书憔悴,为才子佳人忧命薄,为天下黎民百姓忧冷暧。写到云霞满纸锦帆高涨时,他能彻夜不眠;进入神游境界心驰八极时,他忍不住涕泪交流。怀抱美玉诉诸文字,笑笑生的一生心血无数精神,便凝注在这部日记之中了。

刘承禧虽然是个肚里一包草的奸险小人,但对于藏书楼的事务却不太管,因为各类古籍实在是太多了,有的是被他逼的倾家荡产而献上的,有的是手下人随意抢夺得来后送上的。笑笑生只要每天挑出几卷画供刘承禧过目,便可埋头于书海之中搜寻资料了。他看到这么丰富的藏书,不禁萌发出一个念头,想把日记修改成一部小说,以此警戒讽劝世人要做善事行正道,曲尽人间丑态,体贴人情天理,也算是一桩大慈大悲的大好事。

每到夜间,笑笑生在书楼灯下翻书,离藏书楼很近的怡情楼,不时传出阵阵丝竹弦乐之声,那妙龄少女的宛转歌喉,有时候彻夜不歇。灯影迷离倩人缥缈,怡情楼半敞半露的妙高台上,月亮滴下了无数清泪。偶尔传来几声惊鸿一般的尖叫,随之又复归那丝丝缕缕的靡丽之音。时间久了,笑笑生这个比较迂腐的人,也慢慢耳濡目染刘承禧许多丑不可闻的秽行,这自然为他写小说增加了很多鲜活的资料。

日子就在平静中度过,一个是粗茶淡饭,夜夜伏案翻书写书,一个是锦衣玉食,夜夜脂粉堆里打滚。不料,就在笑笑生快要把小说写成草稿时,却被刘家另一个门客发现了。那一天清晨,笑笑生写小说熬了一夜,竟然伏在桌子上睡着了。刘家的一个门客姓秦,也恰巧走过书楼。此人原籍苏州,会摇头晃脑哼几首吴地方言的民歌,时常来找笑笑生闲聊。这天早上,他无意之中推开书楼的门,却见到笑笑生酣睡不醒,嘴角的口水流淌在稿本上。他便拿起稿本读起来,一读,竟读出兴味来了。读到精彩处,他忍不住拍拍笑笑生的肩膀,说:“兄长真是大手笔,如此好书,为何不让我先睹为快!”笑笑生从梦中惊醒,吓了一跳,赶忙慌不迭地说:“兄台恕罪,这只是小弟的涂鸦之作,恐污了兄台耳目。”秦门客也是个读书人,本心是厚道的,听笑笑生这一说,并不以为然,反而劝慰说:“这样的书传世,可以戒善惩恶,指示迷津,兄台如蒙不弃,不才愿为此书作序,不知兄台意下如何?”笑笑生到底书生脾气,被他恳切的言词一说动,心头热呼呼的,便说:“兄台真有此心,那就等我把全书完稿后再作序吧。”

春来秋去,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劳心费神,笑笑生终于写完了六十万字的小说稿本。书名经过两人推敲,初定名为《金瓶梅传》。

书写好了,序也作了,必得付印才能流芳百世。但一介穷书生,如何付得起几百两银子的印刷费呢?明代的印刷业很发达,但工价昂贵,书版以雕版为主。两人没有办法,便去游说刘承禧出资印书。一钱逼死英雄汉,百无一用是书生,笑笑生和欣欣子为了实现印书的目的,只得借助魔头的力量。笑笑生假托自己寻访到一部警世讽喻古籍,请刘承禧过目。岂知刘承禧一读,竟然读出了瘾,尤其对书中男女关系的细节感兴趣,还动手在稿本上添了许多淫秽的笔墨,把原作改得面目全非。这真应了东吴弄珠客那句话了: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也。

这时候的朝廷,是奸臣严嵩、严世藩父子专权揽政的时代。父子俩生性贪狠,哪个地方有珍奇古玩,他们便想尽办法搜罗诈取。哪个人家有秘本古籍,他们也要耍尽阴谋掠夺到手。明朝自从朱元璋开国,实行的是残酷的专制暴民政治。朱皇帝一上台,首先是大开杀戒,剿灭一大批功臣。接着是重用太监,宦官专权,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稍有不慎,便会惨遭抄家、充军、甚至满门抄斩的大祸。几次争夺皇位的大动乱,杀戮了不计其数的清官和百姓。明嘉靖年间的严家父子专权数十年。

有一首《满江红》着实吟得好:“日月隙驹,尘埃野马,东流不尽江河泻。向来争夺名利人,百年几个长存者?世事浑如花上露,人生一似风前烛。看繁华转眼,玉楼金谷,到头来,都付水东流,空劳碌。”

那一天,严世藩听说巡抚王抒府中藏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图谋要弄到手。他差人持请贴,邀请王抒到严府赴宴。王抒和严家素无往来,接到请贴,便明白这鸿门宴可不是好兆头。严世藩平白无故请客,一定是想要自己的藏画。王抒毕竟是城府颇深的人,便从自家的藏画中选了几幅精品,其中就有一幅《清明上河图》,以此去闯严世藩的鬼门关。席间,王抒说:“近来卑职收藏了几幅字画,不敢自专。特地进呈恩公笑纳。”严世藩嘿嘿一笑,假客气了一番,挥手让管家收下。在宴会上,严世藩兴致颇高,频频劝酒。席终,严世藩还送王抒上轿。一待王抒离开,严世藩赶紧回到书房展开那幅画,凑着紫绡红灯细察,不觉大吃一惊。原来,这《清明上河图》可是一件宋朝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杰作,传世之作难得一见。宋徽宗虽是个昏君,但做一个书法家和画家却是十分称职的,因为他是个懂得生活情趣和绘画艺术的高才,眼界开阔,又有极为出色的艺术鉴赏力。张择端便得到他的宠幸,被收罗于翰林图画院。据说,凡张择端所用的宣纸和墨锭,都是精制的上品。因而,整幅《清明上河图》长卷墨色精亮手法娴熟,所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廓都脱胎于汴京郊外的民俗风情,尤其是人物,官吏、儒士、商人、摊贩、和尚、道士、江湖郎中、算命先生……三百六十行,行行俱全。不过,自宋至明,历代画家模仿《清明上河图》的有成百幅,是真是假,没有相当的鉴赏力,是断难识别的。严世藩老眼昏花,只顾着击节赞叹,不料这也是一幅请高手临摹的仿制品。

严世藩毕竟老奸巨滑,第二天,他又请一位鉴赏字画的幕僚来赏玩。这位幕僚从印章和题款上才看出一点破绽,悄悄对他说:“大人,凭临摹这幅画的功夫来看,这个画家功力不凡,而且,所选纸张墨色,也与宋代所用不相伯仲。可惜的是印章颜色鲜了点,题款的气度也不象五百年前的旧物。”严世藩气得目瞪口呆,心里恨恨不已。不久,他就借故把王抒杀了。

王抒有个儿子,叫王世贞,他是江苏太仓人。因为诗文俱佳,交游甚广,名气很响。他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他喜欢戏曲,曾有很好的剧本问世,例如传奇《鸣凤记》。王世贞为了替父报仇,表面上装作韬光略影不动声色,暗地里物色民间武林高手去暗杀严世藩。但严府戒备森严,王世贞派出的几个刺客,都白白断送了性命。

有一天,文武百官上朝,王世贞远远看到严世藩大模大样地从轿中出来,连忙转身与别的官员闲聊,想避开严世藩。谁知严世藩偏偏叫他。对他说:“王世弟,听人说你正在写传奇剧本,能否让老夫先读个痛快?”王世贞听了严世藩的话,先是眉头一皱,心想这个老贼不愧为掌管锦衣卫的老特务,消息很灵通,连我写剧本也知道。他又转念一想,我最近觅得半部《金瓶梅》的手抄本,书页已残缺,但故事写得着实好,正在请几个门客添补一些内容,把这部书献给老贼,岂不是一条好计策?王世贞脑子转得快,便堆着笑容说:“不瞒恩公,卑职才疏学浅岂能写什么剧本。只是卑职最近得到一部叫《金瓶梅》的小说,本子翻得稀烂,卑职正在请人誊抄清楚。”

严世藩平时最喜欢读野史抄本,一听《金瓶梅》三个字,倒觉新鲜,便欣然说道:“很好很好,几时让老夫派人来取?让老夫先饱眼福!”王世贞只好答应:待门客誊抄清楚后,半个月之内一定奉上。

下朝回到府中,王世贞把这部从湖北麻城县刘家流散出来的半部《金瓶梅》又从头至尾看了一遍。王世贞平时写剧本读话本,很有写小说的才情,他从严世藩小名严庆,号东楼,联想到《水浒传》里有个恶棍叫西门庆,“东楼”和“西门”恰好相对,便借西门庆来影射“东楼庆”。于是,王世贞从《水浒传》中搬来大段情节,插入书中以掩人耳目,凑成了足足一百回。

这部书誊抄出来后,王世贞暗中派人在每页书角上都涂了砒霜。因为严世藩读小说有个习惯,喜欢用食指蘸着口水翻书。所以,王世贞使手下人在这本书的每一页书角都涂上了砒霜溶液,只要严世藩翻过书页,准会当夜毙命不可。为了不暴露自己暗杀严世藩的计谋,王世贞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献书方法。

清晨,严世藩趁轿到宫中上朝,忽然遇到一个青衣笑帽的儒生拦轿献书。严世藩一看,书的封皮上端端正正地写道:“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兰陵笑笑生撰”他心里一阵高兴,唤轿子停住,问道:“你从哪里得到此书?”儒生答道:“我从湖北麻城访得此书,虽是残页烂本,经小生誊抄增补,终于成为全书。闻严相国喜好野史小说,今特献上一阅,也算明珠大白于天下。”一番话,说得严世藩这个奸臣心花怒放,马上吩咐手下赏给儒生五十两白银,怀抱《金瓶梅》绝尘而去。

到了宫中,众同僚聚在朝房中等候宣旨召见,严世藩见了王世贞,脸上一副高傲之色,他故意问王世贞:“世兄的那部《金瓶梅》誊抄得如何了?”王世贞谦恭地答道:“请恩公稍再宽限几天,门客正在日夜抄写,来日便可奉上。”严世藩嘿嘿冷笑一声道:“世兄的那部《金瓶梅》还是自己留着读吧!”说着,腆着大肚子,自顾自走开了。严世藩的这番话,当时在朝房候值的许多人都听见了。王世贞心中暗自高兴,自己了计谋快要成功了,这个老奸贼,居然也有失算的时候。

当夜,严世藩围着暖炉挑灯夜读,读得津津有味之时,他舔着食指翻动书页。翻着翻着,他觉得舌头有点麻木了,味觉也迟纯了,手指也不灵活了,眼睛也昏花了,喉咙间一股血腥气喷涌而出,化作一脉浓浓的污血淌出鼻孔嘴角。他瘫倒在地上,临死前喊了一声:“我命休矣。”便魂归西天。可惜严世藩,空有满腹文蹈武略,深宅大院纵有精兵良将武林高手,却不料一世奸雄竟栽倒在聪明的文坛奇才之手。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机缘巧。奸险小人有百密而一疏,天假人手,除掉了这个人人痛恨的特务头子。《金瓶梅》为王世贞报了父仇,也替许多无辜惨死于严家之手的人雪了恨。“天下第一奇书”的美名愈传愈远。

嘉靖皇帝在位45年,继承者隆庆皇帝,只有短命的六年。于是,到了万历年间,家有万顷良田的董其昌像一颗新星从书画界升起,达到了一字值千金的昂贵地步。此时,想跟随董其昌学书法的人很多,不论是年纪轻的,还是上了点年纪的,都想拜董其昌为师,想从他浑身的才气中博取一星半点光采。可惜,董其昌恃才傲物,从不轻易收徒。十年八年中,才千选万选出一两个好苗子。他教徒弟,既不先教字画,也不读碑习帖,而是让徒弟吹箫弄笛,清晨练剑法,运气功,随后去名山大川临摹写生。经此几年习练,再学提笔挥毫,果然大有长进。有的徒弟自知天份不足,便中途退学。有的徒弟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也可学个半瓶醋。但要想学得老师真谛,难于上青天。所以,董其昌的徒弟,在书法上的造旨,没有一个超得过师傅。为何原因,只因明代上下五百年,才出了这么一个深谙艺术之道的艺术大师。说起董其昌收徒弟,也与《金瓶梅》有缘呢。一个下雨天,一个背着青布包袱的年轻人,来到上海松江县董府,求做董其昌的门生。董其昌一问青年的来路,才知道这青年是从四川绵阳跋山涉水而来。

董其昌难得见到这样诚心诚意的学生,第二天便在大厅里召他面试。董很自负地说:“学习书画,得有揣度人心随机应变的能力,你要做得到,我就收你为徒。”青年人答道:“只要老师吩咐。学生一定做到。”董其昌又说:“我近日心里烦闷,你有什么赏心悦目的法子,让我大笑三声,让我高兴高兴?”这句话虽是一句玩笑,但份量却是很重,既是一句委婉的推托之辞,又是一种十分机巧的考验。如果这青年没有法子让老师解闷大笑,这徒弟自然也当不成了。

不料,这青年随手从肩头取下蓝花青布包袱,露出一迭厚厚的抄本,封皮是杏黄绫裱,装订得十分齐整。只见《金瓶梅》三个行楷字,铁笔银钩,醒目耀眼。青年人说:“这是稀世珍本,由兰陵笑笑生撰稿,太仓王世贞补正。你读上几回,便知道它不同寻常的地方了。”董其昌拿过书,信手翻起来,读了几页,竟然津津有味,读到后来,完全沉浸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了。一会儿,他捻须微笑,一会儿,他又连声高叫:“妙文,佳作!好笔墨!”读完几章,他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道:“我平生还没有读到这样风情万种的小说,恐怕枚乘的《七发》也要逊色三分了!”他放下书,和颜悦色地问:“怎么只有前半部?那后半部呢?”青年人便把得到这部书的经过告诉董其昌。

原来,他自幼在四川绵阳一个富绅人家当书童,平时也见到不少董其昌的真迹字画,私下里临摹了许多张,心领神会略有心得。事有凑巧,那富绅也不知从哪里得到一种《金瓶梅》的手抄本,据说是从湖北麻城县刘家散出来的。因为全书霉蛀的厉害,富绅便命书童抄写一遍。富绅为防止书稿传散,也为提高抄书速度,便让一个书童抄上半部,另一个书童抄下半部。他抄着抄着,越抄越觉得这部书不同寻常,便想录个副本,好自己留下来慢慢细读。这样,他抄书的时间便延长了。富绅供给他抄书的上等宣纸,是点数给他的。纸抄完了,他只好拿出自己平日的积蓄去买纸。本来他想抄了上半部,再伺机去偷抄下半部。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另外半部书在另一个书童抄完后,原抄本被老鼠咬得支离破碎。结果,他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下半部书了。

听到这里,董其昌瞪大眼睛,焦急地问:“那么,你自己留下的就是这上半部了?”“是呀,老师不信,可翻检书前目录。”董其昌连忙翻了翻手中的《金瓶梅》,果真只有五十回,便顿足叹气说:“可惜,可惜。”董其昌见这个学生态度虔诚,又有一定书画功底,便收下他为门生。但董其昌一心一意要觅到下半部《金瓶梅》,便暂且让这门生回绵阳老家去寻找下半部的踪迹,并能设法抄到下半部书稿。可惜,世上的事那有件件遂人心愿的?待到门生回到绵阳,那个抄下半部的书童已被遣散回到乡下。董其昌门生不死心,再寻到那书童住处,只见他已病重在床。两人相对唏唏,唉叹人生无常。门生只得请他每天回忆一二回书稿情节,断断续续,随讲随记,也只能抄个零篇残简。不过半年光景,那书童就病死了。门生只得带了几迭残稿,回到松江董府。风风雨雨,心力交瘁,回到董家不久,连那钟爱的门生也一病不起。董其昌在门生死之后,更加宝贝这半部《金瓶梅》了。

话说湖北公安县,历来是出产才子俊彦的风水宝地。万历年间,就有三个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诞生于此地。他们分别是长兄袁宗道、二弟袁宏道、三弟袁中道。三兄弟的文学主张是反对摹拟,崇尚自然,强调抒写“性灵”,因而被人称作“公安派”。

当然,论文学成就,老二袁宏道当称三人之首。袁宏道一生无书不读,可是偏偏有一部书,他没有读到。这就是号称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当年,袁宏道被派往苏州去当知府,临行,董其昌在北京设宴饯行。酒酣耳热之际,袁对董说:“仁兄是海内外知名的大画家,小弟临别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兄长赐一幅画,以示你我的情谊。”董其昌便铺展三尺宣纸,画了一枝红梅,并在画面上题了两句诗:“斋中镂金玉液瓶,惟待报春一枝梅。”作者的意思是把苏州喻为一只珍贵的花瓶,正在等待像报春红梅一样的清官去传递春讯。袁宏道也精于书画,看了这幅画,突然明白董其昌还透露了心中的愿望,便说:“仁兄藏着

经过冯梦龙苦心整理的《金瓶梅》,在文学价值上又提高了一步,世称“崇祯本”。“崇祯本”是在明未崇祯年间由常熟大藏书家大出版家毛晋刻印的本子,它比万历年间流行的手抄本约晚了三十余年。此本与万历年间通行的《金瓶梅词话》本稍有不同,回目略异,极少量的词句有修改,主要是第一回全部改写过,全书的回目前,以前无评语,该本每回前都加了精当的评语,这是冯梦龙的功绩。

佟湘玉——陕西话

燕小六——天津话

白展堂和李大嘴——东北话

郭芙蓉和郭蔷薇——福建话

祝无双——普通话,有时也是上海话

吕秀才——普通话为主,也说英语,有部分上海话

抓盗圣的四川妹子——四川话

邢捕头——山东话

凌腾云——陕西话

扈十娘——南京话

王豆豆——上海话

赛貂禅和小米——河南话

金湘玉——普通话

辛普森——普通话为主,也说英语。

包大仁——云南版普通话

殷十三——普通话

佟石头——陕西话

123——狗语

佟伯达(湘玉父亲)——陕西话

杨惠兰,姬无命,姬无病,焦桐卫,展红绫,诸葛孔方,清风,邱小东,江小道,吴守义,慕容子——普通话

七舅姥爷——天津话

老白他娘(白三娘)——东北话。

马卓子——辽宁沈阳话

那个“淑淑淑芬芬芬”——河南话

韩娟——山东话

算命的白眉——青岛话

杜子俊——山东话。

慕容嫣(想抓老白的那个神笔记者)——四川版普通话

追风——广东话(不地道)

包大仁——云南马普

扩展资料

曾经有人分析说《武林外传》人物说着不同的方言,是为了表达这个同福客栈就是一个小小的江湖,人们来着五湖四海。编剧宁财神和导演尚敬也证实了这一点,本来剧本要求大家都说普通话,但为了更贴近江湖的含义,就改用部门演员们说自己的方言。

1、《武林外传》的观众遍布各个年龄段,也分布在祖国各地,如果演员有说自己的方言的,会引起观众更大的关注度,想要把心思更多的花在和自己有共同之处的人物身上,很巧妙的吸引了读者。

2、古代人物的交流比较通畅。各地人混居普遍。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很难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从《徐霞客游记》等古书中都可以提现这一点。

《武林外传》中人物混居普遍,说明这个时代的人交流还是挺普遍的,但有点就是大家都是中原周围的人,这里没有大山的阻挡,交流起来方便一些,比如佟掌柜和乞丐小米。

3、文化差异方面,大家能够融洽的生活在一起,说明大家的价值观相差不大,不容易产生大的矛盾,这在古代社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姓单的名人

时间:2014-05-05 09:08责任编辑:算命网小编27

历史上姓单的名人:

单超:(公元?~160年待考),河南人(今河南洛阳)。著名汉朝宦官。东汉桓帝初为中常侍,善谋略,帮助汉桓帝铲除异己,稳固江山立了大功,被封为新丰侯。常侍预谋获封者有五,世谓之五侯。自是权归宦宫,朝政日乱。后拜车骑将军卒。当时外戚梁冀当权,第十一任皇帝刘志,继被毒死的十任皇帝刘缵之后,对梁冀侧目而视。刘志跟五个宦官密谋采取行动,他知道面临最大危险,生命和前途完全握在与谋的宦官之手。在密谋大计时,刘志曾把单超咬臂出血,作为盟誓。他跟宦官已摆脱了君臣名份,成为黑社会性质的弟兄。所以在杀掉梁冀、并把梁姓戚族全体屠杀了之后,刘志把参与密谋的五个宦官一齐封为一等县侯之爵,又封另外八个宦官为二等乡侯之爵。从此,宦官以政府正式官员的身份出现,仗着跟刘志的咬臂之盟,他们的家族和亲友,也纷纷出任地方政府首长。这些新贵的出身跟宦官相同,行为也相同,几乎除了贪污和弄权外,什么都不知道,比外戚当权所表现的还要恶劣。这使本来专门抨击外戚的士大夫阶层受到更重大的伤害,他们愤怒地转回头来跟外戚联合,把目标指向宦官。并且不像过去那样,仅只在皇帝面前告状而已。士大夫外戚联合阵线,利用所能利用的政府权力,对宦官采取流血对抗。宦官自然予以同等强烈的反应,中国遂开始了第一次宦官时代。从公元159年十三个宦官封侯,到公元189年宦官全体被杀,共三十一年。

单飏:(生卒年待考),字武宣;山阳湖陆人(今山东鱼台)。著名东汉大臣。初举孝廉,后历官太史令、汉中太守、尚书等职。他精通天官、算术。灵帝末谯县曾有黄龙现,单飏谓五十年后当有王者兴,后果然魏代汉。

单通:(公元581~621年),字雄信;济阴郡人。著名隋末唐初农民起义军将领。单雄信祖父名单登,曾助北周宇文氏统一北方,战功卓著,拜护国将军,守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单雄信之父单禹袭父职仍守东昌。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军大将李渊率部攻北周,包围东昌,单禹与李渊血战七昼夜,城破后被俘不屈,被李渊所杀。单、李两家积怨由此开始。当时单氏一家由家将保护出逃,不敢在山东久留,辗转来到潞州。因单家出自官宦之家,出逃时携有大量金银,所以能在潞州天堂县城南八里二贤庄盖庄园、置田地,定居下来。

单雄信少年时期即勇健。隋末加入瓦岗起义军,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骑闪电乌龙驹,为五虎上将第一名,人称赤发灵官。单雄信武艺出众,仗义疏财,深孚众望,性格倔强,不屈不挠,慷慨赴难,是一个让人“服气”的历史人物。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单雄信出任左武侯大将军。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单雄信率军投靠王世充,成为王世充的女婿。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亲率大军包围东都。单雄信与唐军大将尉迟敬德交战,被刺坠马受伤。次年,李世民攻克东都,王世充降唐,单雄信被杀。

单煦:(生卒年待考),字孟阳;河北平原人。著名宋朝大臣。宋朝进士,知洛阳县。勤政为民,成绩显著,升任昌仆知州,累官光禄大夫。单煦友爱,他十五岁时,其兄单熙殴人至死,他劝兄逃跑,愿自己顶罪代死。当平原县知县伍刚查明原因后,十分感动,免了单熙的死刑。

单时:(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大臣。宋朝时期任殿中侍御史,宋乾道中期上疏谏击毬,为宋孝宗喜纳,除有谏议大夫。

单父:(生卒年待考),字仲儒。著名宋朝花匠。种牡丹,能变易千种,人呼为“花师”。

单仲升:(生卒年待考),广东增城人。著名元朝孝子奉母至孝。母卒,蔬时水饮,不事家业,庐墓三年,元朝人称其为孝子。

单思恭:(生卒年待考),字惠仍;江苏扬州人。著名明朝诗人。史书评价他:是编凡诗十卷,文十卷,气格纤琐,皆无足取,前有思恭《自序》,大旨以竟陵为宗。著有《甜雪斋订》。

单安仁:(公元1304~1388年),字德夫;濠州人(今安徽凤阳)。著名明朝大臣。少为府吏,元末江淮兵乱,他集义兵保乡里,授枢密判官,从镇南王孛罗普化守扬州。旋闻朱元璋定集庆(今江苏南京),即率众归附,仍将其军,守镇江,旋移常州。累迁至中书左司郎中,佐李善长裁断。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擢工部尚书,领将作事。逾年改兵部尚书,后请老归。

单恂:(生卒年待考),松江华亭人。著名明朝词人。明崇祯年间进士,知麻城县。单恂工词,著有《竹香庵词》。单恂还辑有《岳忠武王集》,保存并使后人能够真正了解岳飞的政治生涯。

单懋谦:(公元1807~1879年),字地山;湖北襄阳人。著名清朝末期大臣。清道光年间进士。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入值南书房。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任广东学政,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奉命在籍开办团练,反对太平军七年任江西学政。以后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工部侍郎。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充实录馆副总裁,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调任吏部侍郎,擢左都御史。次年与大学士瑞常等人为慈禧、慈安太后进讲《治平宝鉴》,旋授工部尚书。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管理户部三库事务,次年调吏部尚书。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管国子监事务。次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复拜文渊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因病解职。著作辑为《岘云山房遗稿》

单洪培:(公元1898~?年待考),号厚卿;江苏江阴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陆军炮兵学校第二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抗战期间曾任第八十九军第一一七师参谋长,1939年起中央军校驻江苏干训处副主任,后调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省长、江苏省水上警察总局局长等职。

单长生:(公元1923~今),江苏江都人。著名医药学专家。湖南省老科协制药化工专业委员会会长、教授、研究员。先后担任过哈尔滨医科大学、长春大学医学院、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的助教、讲师、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制药厂、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苏联科学院等单位助理研究员、工程师、研究员。湖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湖南省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研究员等。

1983年前获得的国家职称为医师、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科学研究及开发成功的国内外新产品数十项,其中五项获全国或省科学大会奖。此外百菌清中试成果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擅长英、德、俄、日、法语,参加国家与省代表团以及接受国外邀请,先后到过十几个国家考察、洽谈、讲学等,参与技术、设备引进以及药品出口创汇。

曾兼任过省研究员职称评委会评委、高级工程师(医药)评委会评委、省高级翻译职务评委会副主任委员、省国际经济学会顾问等。现在除担任上述会长外,尚担任长沙市湘滋外国语学校校长,兼任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顾问、省食品科技发展中心高级顾问等。

单河清:(公元1934~今),福建浦城人。著名航空航天计算机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本科。现在航空航天部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从事计算机软件研究工作,兼任厦门大学北京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一分会副会长、副秘书长,第三届浦城籍在北京同乡联谊会副会长及第四届会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