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算命先生到底是怎么算出来你的事情请帮我想一句好听的金句求有关语言艺术的相声词一大部分的算命先生都是根据你个人的一些言语推断出来的,比如说看你有没有陪对象一起来,这样能推断出你的感情生活,看你个人的生活方式,我简单询问一下你的工作内容,大概能清楚你是什么样的生活,有一些心理学的作用在里面。而且他说你这个人的生活特点或者说你个人的性格的时候,图片会用一些较模糊的词语,就是比如说你这个人天性善良,但是生活不顺利这些东西。你仔细想一想,这些话语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可以这么说。当然咱们也不排除有那么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的算命先生,确实是有自己独到的能力,这是通过一些特有的办法去判断你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
明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S226;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S226;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S226;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S226;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S226;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S226;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S226;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S226;俗谚牧民》
持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S226;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S226;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S226;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S226;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S226;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S226;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S226;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S226;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S226;竹石》
自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S226;乾&S226;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S226;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S226;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S226;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S226;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S226;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诚信
52.修辞立其诚。——《周易&S226;乾&S226;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S226;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S226;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S226;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S226;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S226;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S226;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S226;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S226;季布栾布列传》
知耻
62.记己有耻。——《论语&S226;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S226;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S226;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S226;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礼记&S226;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S226;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S226;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S226;益&S226;象》
72.改过不吝。——《尚书&S226;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S226;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S226;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S226;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S226;魏征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S226;<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厚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S226;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S226;八佾(yì)》
87.仁者寿。——《论语&S226;雍也》
88.仁者无敌。——《孟子&S226;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S226;颜渊》
90.宽则得众。——《论语&S226;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S226;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S226;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S226;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S226;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S226;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S226;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S226;乾称》
贵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S226;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S226;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S226;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S226;子路》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S226;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S226;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S226;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S226;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S226;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S226;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S226;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庄子&S226;山木》
敦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S226;小雅&S226;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S226;学而》
114.父慈而教。——《左传&S226;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S226;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S226;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S226;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S226;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S226;离娄上》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S226;宋弘列传》
重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S226;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S226;晋语》
125.见利思义。——《论语&S226;宪问》
126.见得思义。——《论语&S226;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S226;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S226;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S226;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S226;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S226;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S226;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S226;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尚勇
135.视死如归。——《管子&S226;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S226;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S226;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S226;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S226;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S226;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S226;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S226;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S226;<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S226;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S226;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S226;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S226;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S226;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S226;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S226;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S226;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S226;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S226;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S226;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S226;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S226;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S226;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S226;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S226;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S226;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审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S226;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论语&S226;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S226;子路》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S226;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S226;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S226;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S226;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S226;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S226;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S226;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S226;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S226;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S226;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S226;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S226;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S226;高祖本纪》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S226;蜀书&S226;先住传》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S226;刑法》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S226;伶官传序》
求新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S226;乾&S226;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S226;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S226;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S226;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S226;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S226;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S226;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勤俭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S226;否》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S226;大禹谟》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S226;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S226;宣公十二年》
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S226;辞过》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S226;伶官传序》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S226;范纯仁列传》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奉公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S226;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左传&S226;隐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S226;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S226;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S226;滕文公上》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S226;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S226;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S226;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S226;阶级》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S226;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S226;泛论训》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S226;修务训》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S226;太史公自序》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S226;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S226;赏罚》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S226;通志》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S226;绅瑜》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务实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S226;为政》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S226;宪问》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S226;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S226;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S226;性恶》
243.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S226;缁衣》
244.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S226;修身》
245.实事求是。——《汉书&S226;河间献王刘德传》
246.百闻不如一见。——《汉书&S226;赵冲国传》
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S226;董仲舒传》
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S226;薄葬》
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S226;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S226;知音》
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相声文本对口相声反正话表演者:马季唐杰忠
甲: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
乙:对
甲:相声演员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这相声演员啊!最擅长说长笑话,短笑话,俏皮话,反正话。
乙:这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啊
甲:相声演员啊,脑子得聪明。灵机一动马上通过嘴就要说出来,
乙:对对对对
甲:嘴皮子也要利索
乙:是啊
甲:像您这个
乙:我特别合适
甲:什么合适啊,这嘴唇,像鞋低子似的!
乙:有那么厚嘴唇子吗?
甲:像你这嘴说相声不合适,
乙:谁不合适啊,告诉你,脑袋聪明
甲:是啊
乙:嘴皮子利落,
甲:你啊
乙:说什么都行!
甲:你别吹,我当着个位老师和同许我来考考你,咱们来一段反正话
乙:什么叫做反正话呢?
甲:就是我说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翻过来再说一遍,能说上来就算你聪明!
乙:咱们可以试试
甲:说来就来,我的桌子
乙:。。。。。。
甲:我的桌子
乙:我的桌子
甲:唉,你怎么这么笨啊,我说我的桌子,你就要说我得子桌
乙:哦,我明白了
甲:明白啦!下面我们开始。从头说到脚!看你反映怎么样啊!
乙:没问题!
甲:我脑袋
乙:我呆脑,我呆头呆脑的啊!
甲:我脑门子,
乙:我没脑子!
甲:我眼眉
乙:我没眼!
甲:我眼珠
乙:我猪眼,不像话啊!
甲:我鼻子
乙:我子鼻
甲:我鼻梁子
乙:我量鼻子,我量他干吗啊!
甲:我觜!
乙:。。。。。。我咬你!
甲:咬我干什么啊!
乙:这一个字的怎么翻啊!
甲:那依您的意思呢?
乙:得说字儿多的
甲:哦,字多一点,好了!我觜里又牙
乙:我牙里又觜,我成妖怪了!你换的词儿行不行啊,
甲:不说这个啊?咱们报一回小说人物!
乙:哪不小说呢?
甲:咱们就报一回《西游记》里得人名。
乙:您来吧!
甲:我是唐三奘
乙:我是奘三唐
甲:我是猪八戒
乙:我是戒八猪
甲:我是沙和尚
乙:我是和尚三,我怎么又成三个和尚了!
甲:我是孙猴子
乙:我是猴孙子!你说点好的!
甲:点好的,咱俩逛逛花园,报报花名
乙:逛花园?那好啊
甲:可在逛花园之前我有一个要求,
乙:什么要求!
甲:速度要比刚才快一点另外要带上动作。
乙:带动作我会啊,是这样吗(参着甲,像恋人一样在舞台上走一圈)
甲:什么啊!我是说在逛花园的时候要用这两个手指头指着自己的鼻子,得美一点,得这样(动作),会吗?
乙:没问题,我这人最会美了!
甲:那咱们现在开始啊
乙:好
甲:我逛花园
乙:我花园逛
甲:我是牡丹花
乙:我是花牡丹
甲:我是芍药花
乙:我是花芍药
甲:我是茉莉花
乙:我是花茉莉
甲:我是狗尾巴花
乙:我是花尾巴狗
《对春联》(对对子)——李德钖张寿臣传本
甲要说你们艺人还真有点学问。
乙怎么看得出来呢?
甲我听你们这大鼓词挺文明,里边有不少学问呢。可相声就差点了!
乙你还别看不起我们艺人,你要真有学问,咱们连连句,怎么样?
甲噢,咱俩人在这儿对一回对子,那可不行!
乙怎么不行?
甲回头我出个上联,您对不上下联来,显着我窝您,我不落这个。
乙嘿!你准知道我对不上下联啊!
甲您比我年长,我要把您气个好歹的,这也不合适呀!
乙别说了!你不是怕我对不上下联吗?这么着,我出上联,您对下联,这回行了吧?
甲哎呀!这当然要比我出上联要保险。不过,您得告诉我,今天都准备出那几付上联?
乙干嘛?
甲我心里得有谱啊!
乙噢,你那意思得出常见的,常说的,我的上联要是“忠厚传家久”。
甲我这下联是“诗书继世长”。
乙我出上联“趁心生意源头活水”。
甲我对“得志经营锦上添花”。
乙“买卖兴隆通四海”。
甲“财源茂盛达三江”。
乙“本固枝荣”。
甲“根深叶茂”。
乙“上天言好事”。
甲“回官降吉祥”。怎么样,对答如流吧?
乙俗不可耐。就这个啊,两字。
甲合格。
乙不算!
甲白对了!
乙这都是街面上常见的,谁对不上来啊?咱得来点难的,深的,新鲜的。
甲来点新鲜的行,可你要胡编也不算!
乙我干嘛胡编哪!我也不拿绝句吓唬人,咱靠的是经多见广,胸有城府,对起来得有个意思。
甲那咱拉线瞧活,您就出题吧!
乙这一说你还真是“冰出于水寒于水”。
甲您放心,“青出于蓝胜于蓝”。
乙这是哪儿上的?
甲荀子《劝学篇》,这就叫信手拈来,恰当巧妙。
乙我这是“雅室何须大”。
甲我这是“花香不在多”。
乙“曾经沧海难为水”。
甲“除却巫山不是云”。
乙“春蚕到死丝方尽”。
甲“蜡炬成灰泪始干”。
乙“鲍鱼之肆迎面臭”。
甲“芝兰之室扑鼻香”。
乙谁香?
甲谁臭?
乙你哪点香?
甲我哪点也不臭。
乙我不是说你,你别杯弓蛇影。
甲我不怕你说,何必欲盖弥彰!
乙你这是拾毛栏的上河边——多余!(谐音)
甲你这是怀里揣马勺——盛心!
乙还对哪!
甲怎么样?
乙这是小试锋芒,你再听这上联,“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开通民智"。
甲这怎么讲?
乙曼倩就是东方朔,是古代的乐人,滑稽善辩,我们说相声的就好比是东方朔的化身。所以是“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开通民智”。
甲你听下联“似凫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铎”。
乙这个下联好。
甲这是说你们这唱大鼓的,好比是木皮散人贾凫西,说唱故事,打动人心。所以是“似凫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铎”。
乙有意思。咱来点雅俗共赏的。
甲对,要俗不伤雅。
乙那你听这个:“热面茶”。
甲我对“凉米汤”。
乙我这热面茶可烫嘴。
甲我这凉米汤可祛暑。
乙再听这个:“粳米粥”。
甲我对“嘎巴菜”。
乙怎么还有嘎巴莱啊!
甲“梗米粥”是北京的,我这“嘎巴莱”是天津卫的。
乙我这梗米粥可以放糖。
甲我这嘎巴莱可以搁辣椒糊。
乙嘿!你再听这个:“马牙枣”。
甲我对“羊角葱”。
乙“马吃马牙枣”。
甲“羊啃羊角葱”。咱别老在吃的上转!
乙那在节气上找找。“一夜连双岁”。
甲我对“五更分二年”。横批是“大年三十”这有什么哪!你有新鲜的吗?
乙你听这个:“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怎么讲?
乙农历每月十五,虽然是一个月过了一半,可是你看月亮是园的,所以这叫“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嗯。听这个:“二九年终年未终”。
乙怎么讲?
甲每年腊月三十是除夕,到二十九也就是年终了,可离三十还差一天,这叫“二九年终年未终”。
乙那要赶上腊月是小进呢?
甲……这不带小进!
乙听这个:“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
甲我对:“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
乙“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甲“三年一润,五年再润,阴阳无错无差”。
乙行啊!
甲那还用说,这叫“虽不中而不远矣!”
乙瞧这酸劲。还有哪!
甲你拣好的说。
乙“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为朗”。
甲嚯!听着费解啊!
乙这才难对呢!
甲怎么?
乙这是拆字,一大不是念天吗?日月为明,良字加一个月字念朗。用这仨字组成一联对子是“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为朗”。
甲好!你听下联:“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乙怎么讲?
甲山石念岩,古木念枯,上此下木念柴,这就叫“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乙还真是合情合理,我这有天有日有月。
甲我这有山有石有木。这就叫“虽不中不远矣!”
乙又来啦!咱们拿北京地名说几副对子。
甲地名也能对对子?
乙那怎么不行?苏东坡说过:“天下无语不成对”。
甲那您说吧!
乙你听“四川营儿”,有这地名吧?
甲有,这怎么对啊!
乙那就看你对北京地名熟不熟了!
甲地名熟也不一定对得恰当啊,您上联“四川营儿”我对“陕西巷儿”。
乙“一尺大街”。
甲有这地方儿吗?
乙有,就在杨梅竹斜街西头。
甲我对“半截胡同”。
乙在哪儿?
甲菜市口。
乙嗯。听这个“镇江上坎儿”。
甲我对“苏州下坡儿”。
乙我这仨地名合起来是个对子上联,“四川营一尺大街镇江上坎”。
甲我这儿合起来是“陕西巷半截胡同苏州下坡”。
乙好。是个下联。你再听这个:“黑塔寺不见黑塔”。
甲“白云观没有白云”。
乙“八里庄儿何足八里?”。
甲“三家店儿岂止三家?”。
乙“蚕池口养蜂夹道未见吐丝酿蜜”。
甲“火把场喇嘛胡同怎能吹气冒烟”。
乙“小王庄上梨栈南市三不管”。
甲又改天津地名了。你听“大红桥前鼓楼西开咸水沽”。
乙行,行!真有两下子。
甲还有好的吗?
乙听这个“小老鼠偷吃热凉粉”。
甲我对“短长虫缠绕矮高粱”。
乙“汉瓦当文延年益寿”。
甲“周铜铸字富贵吉祥”。
乙“道旁麻叶舒青掌”。
甲“池内荷花攒粉拳”。
乙“道旁麻叶舒青掌,要甚要甚?”。
甲“池内荷花攒粉拳,打谁打谁?”。
乙“土城土环城成土”。
甲“金镜金熔镜竟金”。
乙“墨童磨墨墨溅墨童一馍墨”。
甲“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乙我这可有讲儿。
甲我也能解。
乙我这墨童是古代给念书的公子伴读的书童。墨童一手研墨,一手擎着白面馍正想吃呢,一不小心,墨溅出来了,白面馍变成黑煤球了。所以是“墨童磨墨墨溅墨童一馍墨”。
甲我这是梅香往火炉里添煤,煤里有爆煤,“叭!”爆起来的煤渣正崩到梅香的两道眼眉上,所以叫“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乙这要爆到眼珠里怎么办?
甲她戴着眼镜呢!这不能找真儿。
乙咱们这回,先解后对,我说一件事:我有个男孩,我叫他童子,他拿竹杆打落了院里梧桐树的桐子,他挺高兴。
甲你说这个干嘛?
乙这就是一个对子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落”。
甲我对下联也得先说个事。我这是我们街坊的一个小女孩儿,我管她叫丫头,她爱啃鸭子的头,可她又嫌咸。这就是你那对子的下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咸”。
乙瞧这劲费的!
甲你把压箱子底的拿出来。
乙你再听这个:“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甲“水牛下水水漫水牛腰”。
乙“犬行雪地梅花五”。
甲“鸡踏霜桥竹叶三”。
乙“鸡犬过霜桥,梅花衬竹叶”。
甲“侯马行雪地,佛手配香橼”。
乙“厅前种竹先生笋”。
甲“庙后栽花长老枝”。
乙我能改字。
甲我也能改字。
乙我这笋不是竹笋,是损坏的损。
甲我这枝不是花枝,是知道的知。
乙怎么讲呢?
甲你先讲。
乙有一个教书的先生,他给人家教家馆,庭院里有儿棵嫩竹,先生老拿手晃悠它,一不留神,把人家的竹子损坏了!这么个“厅前种竹先生——损”。
甲那位先生这么手碎啊!我这是一座和尚庙,小和尚爱养花,就在庙后栽了一块花地,芳草如茵,多好啊,师兄把这事告诉长老,长老说,我已经知道了!这叫:“庙后栽花长老——知”。
乙这位长老倒好说话儿。“河内荷花和尚采去何人戴”。
甲“市上柿子师傅买去是谁吮。”。
乙吮啊!
甲喝糖罐儿嘛!你还有好的没有?
乙听这个,“"南大人向北征东讨西战”。
甲“春掌柜卖夏布秋收冬藏”。
乙我是东西南北。
甲我是春夏秋冬。
乙“学生看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甲这是怎么回事?
乙小孩数房檐上的瓦。
甲噢。我对“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乙“北雁南飞双翅东西扇上下”。
甲“后车前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乙我是北雁往南飞。
甲我是后车走前辙。
乙我是双翅东西——
甲我是两轮左右——
乙我这扇上下——
甲我这走高低——高低即是上下,上下即是高低,这叫“虽不中不远矣!”
乙又来了!你先别得意,还有难的!“佛手献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爱佛手,佛夸佛手香"。
甲这是对子还是绕口令啊!
乙“绕口令”干嘛?这都有讲啊?
甲怎么个“佛手献佛”?
乙我说的这佛,是西藏来的喇嘛活佛,我这佛手是水果店里卖的那种佛手。活佛接过来一闻清香无比,挺喜爱,这叫“佛手献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爱佛手,佛夸佛手香"。
甲听下联。“鸡眼喂鸡,鸡睁鸡眼,鸡瞅鸡眼,鸡不吃鸡眼,鸡嫌鸡眼臭”。
乙你这有讲吗?
甲有啊!
乙你这鸡眼是鸡的眼睛吗?
甲拿鸡的眼睛喂鸡,那得多少只鸡啊!是修脚的修下来的鸡眼。
乙好嘛!
甲拿这种鸡眼喂,鸡能满意吗?鸡这一睁眼,看看有什么吃的,拿嘴一鹐,咳!臭的!这就叫“鸡眼喂鸡,鸡睁鸡眼,鸡瞅鸡眼,鸡不吃鸡眼,鸡嫌鸡眼臭”。
乙干脆,咱再来一副绝对,你要能对上来,我就服你。
甲我能对上来,就不算绝对!
乙你别少年气盛,听着,“朱门酒肉臭”。
甲“路有冻死骨”。这叫绝对啊!这是杜甫的诗。
乙我知道,咱就把这两句的意思用到现在说一副对子。
甲这可个别,您说上联:
乙“阔大爷,上饭庄,花天酒地,猜拳行令,得意,得意得很!”
甲我对“穷苦人,走河坝,愁眉苦脸,满腔悲愤,哎唷!哎唷!哎唷!”
乙这是干嘛?
甲扛大个!
戏剧与方言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不容易,起码的条件得会说话。
乙这个条件容易,谁不会说话呀?
甲说话跟说话不同,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使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那么说相声呢?
甲就得用艺术语言。相声主要靠着语言表达。我们说的是北京话。
乙是呀。
甲可是外埠观众也听得懂,因为我们说的北京话,接近普通话,不是北京土话,是精练的北京话。经过了提炼,经过了加工,并且,经过了消毒!
乙消毒?
甲啊。
乙语言里有什么毒哇?
甲你不懂语言学,在一九五一年六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纯洁和健康而奋斗》,既然有不纯洁和不健康的,就有有毒素的。
乙噢。
甲我们的话(对观众)您放心听,管保中不了毒!
乙中毒?那哪儿能啊?相声的台词儿语言得精练。
甲相声语言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而逻辑性强。
乙哎。
甲地道的北京上话说起来罗嗦,什么名词、副词、代名词、感叹词用得大多!
乙那您举一个例子,罗嗦的北京土话怎么说?
甲比如说,哥儿俩,住在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讲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北京土话能说得罗哩罗嗦一大堆!
乙那怎么说?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哟嗬!”
乙“哟嗬?”
甲啊!先来感叹词。
乙好嘛。
甲“哟嗬!那屋‘光当’一下子,黑更(jing)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怪吓人的!”
乙嗬!这一大套。
甲回答的更罗嗦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睡觉的意思)?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您的吧,您甭害怕,您哪。”
乙这是比那个罗嗦。
甲这位还关照他哪:“黑更半夜的穿上点儿衣裳,要不然冻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乙嗬!
甲“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哪。”
乙这够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要用精练的北京话说这个事,把它分成四句话,甩十六个字。
乙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哎。
乙您说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这是谁呀?”
乙嗯,四个字。
甲回答也四个字。“是我您哪。”“你干吗去?”“我撒泡尿。”
乙嗯!这省事多啦。
甲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噢,三个字一句?
甲哎,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学山东话)“这是谁?”
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是三个字。(学山东话)“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这是比那省事。
甲嗯!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上海话,也是四句话。
乙用多少字?
甲八个字。
乙两个字一句。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上海话)“啥人?”“我呀。”“啥(事)体?”“撒尿。”
乙嘿!有意思,这真省事。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用几个字?
甲四个字。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
乙怎么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学河南话)“谁?”“我。”“咋?”“溺!”
乙嗬,这也太省事啦!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哑巴!
乙废话,哑巴不算,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是呀,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对。
甲说相声就得用北京话。
乙那是,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哎,可是不归土产公司卖。
乙卖?这是地方剧的一种。
甲北京地方的戏曲,相声、单弦儿、京戏。
乙京戏,就带着地方名儿哪。
甲京戏的唱、念,除了有几个字上口,大部分是北京音,他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也得北京味儿,比如《空城计》——
乙主角儿是诸葛亮。
甲一念白是这味儿:“我把你这大胆的马谡哇,临行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顶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乙嗯!是北京味儿。
甲本来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是呀,山东人。
甲山东诸城。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都这味儿:(学山东话)“喂!我说老张,你上哪儿去啦?”“哎!我上北边儿。”“你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上北边儿那个地场找个人。你没事吗?咱一道去要吧。”
乙对!这是山东话。
甲你听京戏,一点儿山东味也没有。
乙那是怎么回事?
甲这么唱就不好啦:诸葛亮坐大帐,拿起令箭一派将(学山东话):“我说马稷哪去啦?”
乙对!
甲(学山东话)“马谡听令。”“是。”
乙噢!也这味儿?
甲(学山东话)“叫你去镇守街亭,你可敢去呀?”“丞相你说什么?不是镇守街亭吗?小意思,没大关系,告诉你说吧,交给我你就X(左贝右青)好儿吧!”“马谡我告诉你说,那街亭虽小关系重大!街亭要是一丢,咱们大家全都玩儿完啦!”
乙这像话吗?
甲京戏没有这样唱的。
乙这样唱就不能叫京戏啦。
甲是呀,它不管剧中人是山东的、山西的,全得北京味儿。
乙是呀,剧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啊!关云长就是山西人,在京戏上出现就一点儿山西味儿也没有,比如唱《古城会》——
乙关公戏。
甲唱〔吹腔〕:“叫马童,你与爷忙把路引,大摇大摆走进了古城。”
乙对,完全是京字京味儿。
甲念白也是这样:“马童,抬刀备马。”
乙有劲!
甲可是山西人说话没有这么硬。山西话好听。
乙山西话什么味儿?
甲山西活这味儿:(学山西话)“老王!你上哪儿啦?工作很好吧?没有事到我家去吃饭吧。”
乙对,是这味儿。
甲京戏演关云长要这味儿也不行啊。
乙怎么?
甲关云长一叫板这味儿:(学山西话)“马童,抬刀备马,咱们一块儿走吧。”
乙嗐!京戏没有这样唱的。
甲地方戏都有地方色彩和方言。
乙对。
甲北方的地方戏,北方人都听得懂。
乙南方的地方戏呢?
甲那得看他用什么话演啦,要是用官话演,北方人就听得懂,用纯方言演戏,北方人就听不懂。我在上海时候有几种戏,我就听不懂。
乙怎么?你不懂上海活?
甲我刚到上海的时候净误会。
乙怎么?
甲人家说话我不懂啊,到理发馆去刮脸洗头,敢情名词不一样。
乙刮脸怎么说?
甲修面。(学上海话)讲上海话,修面。
乙“修面”。洗头啊?
甲你一听就得害怕,叫“汰(音近似打)头”。
乙(误会汰为打)打头?
甲哎!洗什么东西都说汰。咱们说洗一洗,上海话说汰一汰。
乙洗什么东西都叫打?
甲啊。
乙比如说洗洗手绢儿?
甲(学上海话)“汰汰绢头。”
乙嗯?
甲“汰汰绢头。”
乙嗯。洗洗大褂儿?
甲(学上海话)“汰汰长衫。”
乙(没听清)打?……
甲“长衫。”
乙嗯。洗洗袜子?
甲(学上海话)“汰汰袜(音近似麻)子。”
乙嗯?
甲“汰汰袜子!”北方人麻子一听就得跑!
乙怎么?
甲要打麻子啦!
乙听着是像。
甲我在上海的时候,到理发馆去刮脸,因为把话听误会啦,闹了一个笑话儿。
乙怎么?
甲我到理发馆,“你给我(指自己脸)刮刮。”
乙你干吗比划呀?
甲我怕他听不懂我的话。
乙结果呢?
甲人家乐啦!(学上海话)“好格,侬坐下来。”
乙嗯?
甲我说,“我是在屋里呀?”(学上海话)“勿是,是要侬坐下来!”
乙什么话?
甲让我坐下。
乙这话是不好懂。
甲是呀,我坐下他给我刮脸,刮完脸他指着我的脑袋问我:(学上海话)“喏!依汰一汰好吗?”
乙(惊愣)怎么,要打你?
甲我想解放后不准打人啦,(怀疑地)怎么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
乙你可以问问他呀。
甲我问啦。我说:“你是就打我一个呀,是来这里的客人都打呀?”
乙他说什么?
甲(学上海话)“一样格,通通汰格。”
乙骨文啊!通通打?
甲我一想通通全打,咱也别给破坏这制度哇!
乙啊?
甲(无可奈何地)打吧!
乙打……
甲给我洗头、吹风,完了拿过镜子一照:“好啦呀!”
乙好啦?
甲我说,你怎么不打我啦?(学上海话)“汰过啦。”
乙打过啦?
甲(迟疑)我怎么一点不疼呀?(向乙)你说这个误会多可笑哇!
乙不懂方言是得误会。
甲这还不要紧,这只是生活中的问题。若是在工作中产生误会,那不知要多大的损失呀。
乙是呀,那可糟糕啦。
甲中国人说的话,中国人听不懂。
乙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甲这是因为中国地大人多,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长时期的封建割据,交通不便,所以才有这个现象。
乙嗯。
甲现在好啦,中国空前的统一了,经济繁荣啦,交通也便利啦。山南海北的人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
乙那也不行啊,说话彼此不懂怎么办呢?
甲所以现在提出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呀,为了汉字将来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现在提倡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将来大家都学会了普通话就好啦。现在广播电台上说的这种话,就是普通话,这又好听,又好学。
乙将来要是都说普通话那可好啦。要不然都说方言多困难哪!你说话我不懂,我说话你不懂。
甲是呀,过去我看地方戏我就有这样感觉,越剧多好哇?
乙是好哇。
甲你听不懂词也是没意思。
乙哎,到北方来的越剧团我听得懂啊。
甲到北方来的越剧团已经不完全是绍兴方言啦。有的用官话啦。
乙官话。
甲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
乙噢。
甲要用绍兴方言唱,你就听不懂啦。
乙是吗?
甲我唱几句你听是什么词儿。
乙好!你唱唱。
甲你听着啊:(用绍兴方言唱)“天花传布快如飞,传到东来传到西,空气之中能散布,一经染到便难医。”你说我唱的是什么?
乙我不知道。
甲你为什么不知道?
乙我……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甲因为你不懂绍兴方言。
乙哎,对啦。
甲还有一种苏州的曲艺,叫弹词。
乙弹词我知道哇。
甲你不懂苏州话,唱词就很难懂。
乙你唱几句试试。
甲咱们这儿北方人多,我要唱,我得先用普通话把词儿介绍一下。
乙对。
甲我学两句《林冲发配》。请大家注意!您要有日记本儿,最好是您把它写下来。
乙啊?听相声还得记录?
甲(对观众)能记录的尽量记录,听完了以后咱们分组讨论。
乙啊?这又不是听报告,没必要讨论!
甲噢!(对观众)那听完以后就自由活动吧。
乙这不是废话吗。
甲我唱林冲发配,刚一出东京那两句。
乙什么词儿?
甲“可恨高俅用毒谋,害得我披枷带锁配沧州。”北京人学苏州话还很费劲,口型都得变了才像苏州音。
乙好!你唱唱。
甲(学唱弹词)“可恨高俅,”
乙(听见不是“俅”字,忙问)哎,俅字儿?
甲(讲苏州话)不是,俅。(继续唱)“用毒谋,”
乙谋哇?
甲(全用苏州话)不是,谋,“害得我披枷带锁配沧州。”
乙州哇?
甲(全句用苏州话)不是,州!
乙嗬!可真费劲。
甲北方人学苏州话难,苏州人学北方话不难。
乙是吗?
甲弹词演员都会说普通话。他们表演的时候有苏白,有京白,他们念的京白就是普通话。
乙噢,那么唱呢?
甲唱,是用苏州方言,地方色彩嘛。你要唱京戏用苏州话念白,准不好听。
乙人说苏州话好听啊。
甲那说的是苏州人讲话好听,不是说用苏州话唱京戏。
乙噢。
甲苏州人说话是好听。有一回我在路上走,旁边儿有两个女同志说话儿,我一听是苏州话,真好听!
乙你学学怎么说的?
甲(用苏州活)“你到啥地方去?”“大马路白相白相。”“到我此地来吃饭好呀?”“我勿去格。”
乙是好听。
甲可是要用苏州话唱京戏念白准不好听。
乙是吗?
甲比如唱《朱砂痣》。
乙老生戏。
甲老生叫板有这么一句道白:““丫鬓掌灯,观看娇娘。”这句词儿用北京话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