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星座查询 > 文章页面

算命的说我是摇钱树,《Hello!树先生》树先生是真疯了还是假的(hello 树先生到底是什么意思)

零绯闻零炒作,只靠演技征服观众,37岁的谭卓,你早该火了 真相

本文目录

安徒生是什么《Hello!树先生》树先生是真疯了还是假的安徒生是世界童话之王还是童话之父

安徒生(Heinz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丹麦作家。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父亲是个穷鞋匠,曾志愿服役,抗击拿破仑·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后于1816年病故。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为剧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这一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尔特的笔名发表。这个笔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亚、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于1829年问世。这是一部富于幽默感的游记,颇有德国作家霍夫曼的文风。这部游记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会的初步承认。此后他继续从事戏剧创作。1831年他去德国旅行,归途中写了旅游札记。1833年去意大利,创作了一部诗剧《埃格内特和美人鱼》和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1835)。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标志着作者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简要资料:

关于 hello 树先生 这部电影你知道多少 演技巅峰

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费恩岛奥登塞小镇。

1816年11岁时父亲过世。

1819年14岁时独自离家到哥本哈根,寻求创作机会。

1822年8月发表作品《尝试集》,含诗剧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无出版机会,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进入中等教会学校补习文化,共读六年,对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过这六年中大量阅读名家作品,也练习创作诗篇、歌剧。1827年,离开学校回到哥本哈根。发表诗歌,受到上流社会评论家称赞,鼓起安徒生对写作的信心。

1829年,写出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

1830年,初恋失败。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

1831-1834年,恋爱再度失败,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

1835年30岁时开始写童话,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作品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甚至有人认为他没有写童话的天份,建议他放弃,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

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

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安徒生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6):《即兴诗人》(1835),《奥·特》(1836),《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生乎?死乎》(1857),《幸运儿》(1870)。

剧本(25):诗剧《阿夫索尔》(1822?),《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的爱情》(1829),歌剧《拉默穆尔的新娘》(1832),歌剧《乌鸦》(1832),诗剧《埃格纳特的人鱼》(1834),轻歌舞剧《离别与相逢》(1835),歌剧《司普洛峨的神》(1839),《黑白混血儿》(1840),《摩尔人的女儿》(1840),《幸福之花》(1844),独幕诗剧《国王的梦想》(1844),《梨树上的鸟儿》(1845),《小基尔斯滕》(1846),《科莫河边的婚礼》(1848),四幕喜剧《比珠宝还珍贵》(1850),歌剧《北欧的女神》(1850),《新房产》(1850),《睡魔》(1850),喜剧《海尔德摩尔》(1851),喜剧《接骨木妈妈》(1851),喜剧《出身并非名门》(1863),喜剧《长桥》(1863),三幕剧《西班牙客人》(1865),独幕剧《初来者》(年代不明),《罗斯基里达之夜》(年代不明)。

游记(6):《1828年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1829),《瑞典纪行》(1851),《西班牙风光》(1863),《访问葡萄牙》(1866)。

自传(3):《小传》(1832),《我一生真实的故事》(1847),《我的童话人生》(1855)。

诗(4):《诗集》(一,1829),《诗集》(二,1830),诗集《幻想与现实》(1830),诗集《一年的十二个月》(1832)。

童话共计156篇

详细资料:

他的第一部《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集》(Fairy tales, Told for Children)包括《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于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这个集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故事,编成童话集第1卷。第2卷于1842年完成,1847年又写了一部《没有画的画册》。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访问了挪威、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小亚细亚和非洲,在旅途中写了不少的游记,如:《一个诗人的市场》(1842)、《瑞典风光》(1851)、《西班牙纪行》(1863)、《访问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国会见了许多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1847年在英国结识了狄更斯。

安徒生写过三部自传:1832年写的《小传》(1926)、1847年在德国出版的《正传》和后来写的一部《传记》(1855),他的小说和童话故事也大多带有自传的性质,如《即兴诗人》、《奥·特》(1836)、《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活还是不活》(1857)、《幸运的贝儿》(1870)等。他在《柳树下的梦》(1853)、《依卜和小克丽斯玎》(1855)、《她是一个废物》(1853)等作品中,还写了鞋匠、洗衣妇等劳动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认识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挚的情谊成了他创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个人生活上不是称心如意的。他没有结过婚。他晚年最亲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尔彻。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尔彻的宅邸去世。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丑小鸭》(The Ugly Duckling)《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The Emperor's New Clothes)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The Nightingale)和《豌豆上的公主》(The Princess and the Pea)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公主》(The Snow Queen)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新青年》1919年1月号就刊载过周作人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译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兰、张近芬合译的《旅伴》。此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开明书店陆续出版了安徒生童话的译本、安徒生传及其作品的评论。译者有郑振铎、茅盾、赵景深、顾均正等。不过解放前的译本都是从英语、日语或其他国家文字转译过来的。解放后,叶君健对安徒生原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直接从丹麦文把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全部译成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叶君健译的《安徒生童话选集》。

1805年4月,一个婴儿出生在一张由棺材板拼成的床上。他大声啼哭着,仿佛抗议上帝将天使贬谪到人间。教士安慰惶恐的母亲说:“小时候哭声越大,长大后歌声就越优美。”果然许多年后,这个天使用夜莺般的歌喉向全世界唱起歌儿了,即使是圣诞老人,也并不会比他更有名气。他的名字,就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父亲是丹麦欧登赛城的一个贫苦鞋匠,他读过不少书,想家力丰富并有点浪漫气质,不过这些在他来说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他的妻子是一个质朴的女人——并不美,但很耐劳,很容易相信一切,包括上帝。

这个春天,鹳鸟再次飞来,庭院里的醋栗树重新皱起细小的新叶,小小的安徒生知道自己已经6岁了。他故作正经地走在父亲身边,指点着收拾旧巢的鹳乌。当听说夏天以后,体弱的小鹳鸟因为无力飞到埃及过冬,会被啄死的时候,他忧愁起来:“让它们到咱们的顶楼上来吧,冬天里我一定会分点东西给它们吃的。”

欧登塞是个封闭的小镇,人们坚信上帝和女巫,。许多神秘的传说在空气中荡漾不绝。纺纱室的阿婆们有时会把《一千零一夜》中的离奇故事讲给来玩耍的小安徒生听,使这个原本喜欢空想的脑子更加丰富了。小家伙多么奇怪啊:许多人听着这些可怕的故事都无限叹息,担惊受怕,可是过后却好像没事儿似的。在他来说,他所听到的一切都带着鲜明的神奇色彩,仿佛真的一样重现在眼前。有时他会被树林中自己想象出来的精灵吓得飞奔回家,魂不附体。多年以后,这些古老的传说和童年的幻想,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母亲对柔弱的独生儿子充满怜爱,为了让他逃过学校坏脾气老姑婆的肉体虐待,6岁的安徒生被送到年轻的卡尔斯倩斯那里读书,成为年纪最小的学生。这位以公平温厚而备受尊敬的教师很喜欢女孩般文静的新学生,课间时常牵着他的手在校园里散步,并不时对嬉闹的学生们喊一句;“安静点,淘气鬼们,别把这孩子推倒了。”

安徒生经常偷看学校里唯一的女孩子萨拉,他把她想象成童话中的公主,渴望接近这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有一次,他们一起回家,其实他的家早就走过了,可是他一声不吭。同样贫苦出身的萨拉发誓自己将来会成为某农场的女管事。安徒生睁大双眼:“那多乏味!”公主怎么能当管事呢?“我长大以后,要把你接到我的城堡里。”他告诉女孩子他的家原是贵族的分支,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总有一天……萨拉笑起来,这小家伙一定是疯了。第二天,一个磨坊主的儿子奥来揪着安徒生的头发嚷道:“日安,公爵大人!你漂亮的城堡在哪儿呢?”周围的人捧腹大笑。

安徒生的爱情黯然退却。但在幻想中,他让自己在大火中救下萨拉,并接受了她的道歉。他甚至原谅了欺侮嘲笑他的奥来,当这个顽童被罚站在桌子上时,小安徒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奥来羞辱的处境,以至于被罚者还没有哭,他就哭出声来,并苦苦哀求老师原谅他的“敌对行动人”。这件事后,作坊主的儿子就成了小个子安徒生的保护人了。

时光过得飞快,在学校里安徒生十分快乐,然而时世的艰难使学校关闭了,他只好回到家里。父亲为他做的几只木偶给儿子带来极大的满足,他给小人们缝制了漂亮的衣裳,让木偶们在“舞台”上尽情发挥他的幻想。

不久,一种更美好的东西闯入他的生活——他读到了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那神奇瑰丽的情节深深使他迷醉。很快,他就能整段背诵《李尔王》;他那些木偶,也都沉浸在威廉·莎士比亚激情的海洋中了。

他开始想编自己的戏——他把父亲教给他的几句德语词汇讲给木偶。你听,“Besen!”这个词多么响亮,可是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木偶最爱说的字眼,其实就是“扫帚”的意思。

1813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战争,困窘的家境和冒险的渴望促使鞋匠走上了战场。两年以后他回到家中,从此一病不起。当雪花飘起的时候,出现在小安徒生幻想中的冰姑娘带走了父亲,留下无助的妻儿和彻骨的寒冷。

父亲死后,生计日下,母亲唯一的谋生手段就是每天给别人洗衣服。在寒冷的冬天里河水的温度无法想象,她只好喝几口酒来驱寒。这在体面人看来,是多么粗鄙的行为!刻薄的流言不胜而走,城里的人们都在窃窃私语——“鞋匠的老婆玛利亚是个嗜酒如命的女人!”安徒生为母亲感到无限屈辱。多年以后,在童话《她是一个废物》中,他表达出深深的愤慨。

玛利亚本是想拼死独立支撑一家的,可镇里的长舌妇们嘲笑她的儿子游手好闲,母亲只好忍痛把瘦小羞怯的儿子送到工厂里做童工。11岁的安徒生被沉重的活计搞得头晕眼花,然而他的歌声救了他。当一次间歇时他唱起来。工人们从此不再让他干活,只要他那清脆、响亮的歌声能打破工地的沉闷,还要求这个小家伙做什么呢?小安徒生心满意足,因为他向来就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表演,他甚至独个演起了威廉·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一个工人对他说:“干嘛你不去当演员?”

是的,那对他再适合不过了,如果不能导演命运的话,那么在舞台上演出命运不是也很好吗?这是多么奇妙的设想!于是,当安徒生14岁受过坚信礼以后,他对母亲安排他做裁缝学徒的计划表现出惊人的执拗——“不,妈妈,我要当演员。”

尽管安徒生向妈妈保证一定会成名,又是哀求又是哭泣,母亲毫不让步。然而算命的女巫帮助了他;“孩子的幸福之花不在这里开放,得离开此地到远方去寻找!”

携带着30个银毫子和心爱的木偶,年轻的安徒生在马车上回首故乡。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诵欧登塞。谁知道,我不会成为这个高贵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时候,在一些地理书中,在欧登塞的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瘦高的丹麦诗人安徒生在这里出生!”

这是一个准确的预言。然而此时,1819年9月6日当那个14岁的瘦高个儿的男孩手里拿着一个包袱,眺望着已展现在他面前的哥本哈根时,故乡却仿佛已遥不可及,这个巨大而陌生的城市使他感到渺小而孤独。但他立刻擦去眼泪,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哭泣的时候,要行动,信心百倍地行动。这个来自小镇的男孩子,像《天方夜谭》中的贫苦少年阿拉丁一般,开始为自己的神灯而奋斗了。

他苦心求人写给著名芭蕾舞演员沙尔夫人的介绍信并未达到拜师的效果,便又去求见皇家剧院的经理霍尔斯坦请求做一名演员。经理打量了一下这个鹳鸟一般细高的孩子以后说道:你长得太瘦了,演起戏是会被观众嘘下台来的。”少年仍未失望,主动建议道:“这个好办,只要您给我100块钱一个月的薪水,我很快就会长胖的。”经理恼怒了——这个穷小子若不是白痴,就是来寻开心的,立时便发出逐客令,沮丧的安徒生只好离开。

舞蹈学校五月才招生,而安徒生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经一位熟人介绍,他做了几天小工,又因为满口乡土口音而被人当作笑料,只好气愤地离开作坊。他流浪街头,茫然无措,突然想起在报上看到过意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在哥本哈根演出和开办歌唱学校的消息,于是便不顾一切地闯进了教授正高朋满座的家。好奇的宾客们被这个在哥本哈根孤身奋斗的少年吸引,何况,他的歌声的确展示着一颗热爱缪斯的心。大家纷纷解囊,安徒生终于如愿以偿,进入西博尼的歌唱学校。

然而幸运不会总跟着一个人,虽然安徒生勤奋超人,但一场大病损害了他的声音,学声乐已毫无希望。接下来的挫折使他发现,自己也缺少舞蹈和演戏的天份。他终于明白,自己不属于舞台。

4年离乡奋斗使安徒生深刻感受了这个更为广阔、充满悲欢离合的社会。在学校里,他阅读了莎翁、歌德等人的名著以及丹麦的古典作品,深深体验到写作的魅力。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灯”是什么了——那就是“文学”。只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气和一颗真诚易感的心灵,就一定能够攀上文学的顶峰。

1822年,几位评论家读到了一个叫《阿芙索尔》的剧本,这是一个冒失的年轻人送来的。剧本韵律不齐,有许多语法错误——当然,作者毫无修养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且慢,这其中有许多火花真实地、生动地闪烁着,也许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家伙可以给戏剧界带来点清澈的东西。于是剧本的作者,汉斯·安徒生被送进拉丁文学校深造,国家顾问古林先生为他申请了一笔皇家公费以支付用度。

17岁的安徒生高高瘦瘦,坐在低年级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对他来说可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孩子们嘲笑他是乡下笨汉,因为他丝毫不懂上流社会的礼节,在他们眼里,他就是那只不受欢迎的“丑小鸭”;同时,那些繁复的拉丁文修饰语多么无聊:空洞的语言即使矫柔造作地装饰起来,也没有灵魂,而他必须背诵它们!

不过,经过考验和磨难,他总算在1828年通过了毕业考试。而且这几年中,他阅读了不少诗人和作家的作品,拜伦、海涅、司各特,他们才是真正的瑰宝啊!

在学校里,安徒生没有忘记他的创作,他的诗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发表在作家海登堡的刊物上,大受好评。1829年,安徒生的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公演,听着观众的喝彩,年轻的剧作家滚滚泪下——十几年前,正是在同一家戏院中,他曾受到尖刻的鄙薄和否定,而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和欢呼。

“旅行就是生活”,安徒生这样说过。从1831年,安徒生开始了他第一次国外漫游,终其一生,他携着一把雨伞,一根手杖和简单的行囊访问了欧洲的所有国家,先后完成了《阿马格岛漫游记》、《幻想速写》、《旅行剪影》等作品,1835年,他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出版,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安徒生是诗人、剧作家、游记作者,他多才多艺,还剪得一手好剪纸。在纪念他的博物馆中,展出了他剪的各种图案,有挂在圣诞树上的舞蹈者,有各种花卉和动物,甚至大门上的门徽,也是他的人头剪纸。

但童话是安徒生一切创作中的皇冠。1835年,安徒生写信给女友说:“我要为下一代创作了。”从自己的童年体验中,安徒生深深理解穷苦孩子生活的寂寞和痛苦。他认为,在诗歌的领域中,没有哪一样能像童话那样无限包容。童话,会给孩子们一点快乐、希望和教益吧?他开始用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创作。

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话集问世,其中收入《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婉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四篇童话。这些童话来自安徒生自己的人生经历,“它们像‘种子’一样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细流、一束阳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们破土而出。”

从这一年起,每一个圣诞节都有一本新童话来到孩子们身边。他整整写了43年,直到生命结束共创作了168篇作品,那诗一般的语言、宛转曲折的情节,使他的童话在他生前就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读物。“丑小鸭”、“坚定的锡兵”、“野天鹅”、“夜莺”……他赋与一切事物鲜活的灵魂,让它们歌唱。他把它们献给一切人——孩子们为那奇异动人的故事而神迷;成人则徘徊在他深深的人生哲思之间,流连不去。

安徒生的童话中不仅充满了奇异的梦幻般的火花,而且这位从苦难中生长起来的作家对劳动人民和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孩子也寄予深切的同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整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划燃一根根火柴,在微光中,她幻想着圣诞夜的欢乐: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身上插着刀叉的烤鹅冒着热气蹒跚走来……可幻景一闪即逝,元旦的清晨,人们发现她已冻死街头。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同样的孩子赤足冬夜,安徒生没有办法解决这深刻的社会问题,只好带着深深的悲哀寄希望于天国。

安徒生晚年有一篇最长的童话《幸运的贝儿》颇具自传色彩。童话的主人公贝儿一生追求至美,追求充满美的艺术境界,当他成功的时刻,当观众们向他欢呼的时刻,当他心爱的女孩将花束向他抛来的时刻,“像索福克里斯在奥林匹亚竞技的时候一样,像多瓦先生在剧院里听到交响乐的时候一样……他心里的一根动脉管爆裂了。像闪电一般,他在这里的日子结束了——在人间的欢乐中,在完成了他对人间的任务以后,没有丝毫痛苦地结束了。他比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这正是安徒生自己一生的追求。

安徒生并不漂亮,而且并非出身名门,在女性面前,他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求学时,他生活在古林家人之间,古林先生的女儿,温柔美丽而又具有很深文学修养的露易莎·古林深入了年轻人的心头,他爱恋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鉴于以往与女性交往的几次失败,安徒生不再希望人们知道蕴于他心中的爱情,哪怕是一点痕迹。但炽烈真诚的感情是密封不住的,它在童话湿润的氛围中绽开,凝成了凄凉美丽的《海的女儿》。

在童话中,那位优美、高贵、智慧的王子就是露易莎的化身;而安徒生自己,则是远远望着他的海的女儿。美丽的小人鱼天真、善良、无私,她浓郁的爱情如此坚韧而纯净。她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追求生命中那件最宝贵的东西——灵魂。这也正是安徒生艺术上的追求——永恒的、真挚的、人的灵魂。

前段时间看了韩杰导演的这部神作感触颇多。我不敢从艺术的角度去对这部电影品头论足只是想聊聊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觉。

    影片中树是一个懦弱而善良的农村青年,在大家眼中他很笨,似乎是这样,他的兄弟个个混得风生水起而他却一事无成。他弟弟在城里有了自己的事业,儿时的伙伴张艺磬混了个校长,就连在家的二猪也办了个厂子。他是活得很尴尬也很无奈就像他出场时的尴尬的表情和动作,跟周围的一切都不搭调。他又是富有正义感的。看到小朋友吵架他会立马跑过去劝开,他的兄弟小庄骑车不小心撞了二猪的汽车,二猪要打他要敲诈他树会挺身而出,他敢在酒桌上骂二猪狗仗人势。他还是一个懂浪漫的人,他会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诗意的短信,会在去见心爱的女孩前配副眼镜让自己看起来斯文一点。树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他们之间的确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阿Q会摸尼姑的头然后说“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我们的树也会在医院拉着护士的手不放。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思考树最后有没有疯。个人觉得树并没有疯他只是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后有一点精神失常但不是疯。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和他第打架之后就疯了。婚礼上树的表现确实有些失常但不是疯因为一个疯子不会用一种超自然的方法去愚弄那些恶人。为什么他会失常呢?其实树一直没能从他哥和父亲的死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他一直觉得如果他父亲和哥还在的话他们家不会像现在这样他也不会这样,所以他一直在现实和回忆里来回穿梭。和他弟弟的打架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线。

    树通灵了吗,他会算了吗?好像是这样,他算准了21号会停水,但是在我看来那只是他吓唬二猪和村长的。当然他还是有些根据的,树是懂得一些地理常识的他知道矿业集团采矿对村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破坏尤其是地下水的影响所以他断定会停水,至于是不是21号他其实也拿不准。记得电影中他老婆跟他示意没水了他马上从床上跳下来拿着一壶热水猛往井里灌另一只手使劲地按压手柄。如果他知道今天停水他应该坐在床上静静地跟老婆说“我知道了”。后面小庄出事其实也是他判断的结果,他在家里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震感他知道肯定是发生矿难了小庄又在矿上上班所以他感觉小庄可能出事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绝妙的讽刺世俗的电影。衣冠楚楚的老师张艺磬人前装得人模狗样的背地里却跟人偷情,他的老婆陪她一路风风雨雨苦心经营着学校操持着家里说她是贤内助一点也不为过。他的名字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现实中这种人少吗?道貌岸然的村长其实心比煤炭还要黑,面对村民的诉苦他的回答着实让人心寒,可是现实中这种干部还少吗?狗仗人势的二猪更是让人看到他的嘴脸就想吐。面对这样的一些人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我们的树能不尴尬能不憋屈吗?他能怎么办?是逆来顺受还是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掉进一个山洞习得绝世武功然后惩恶扬善?如果是后者那这就不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了而是一部穿越电影。当然我们的导演是伟大的,他让树“疯了”变成“神算”了这样就可以愚弄那些恶人惩罚那些恶人,当树拿着手电照着二猪的脸时让我想起了审讯室,树的确是在审判这些恶人。树在给矿业集团剪彩的一声大笑道出了所有的玄机,哥只是在逗你们玩,不过他玩得有些玄幻有些高智商。影片的结尾树一个人张着双手来回地走他大功告成他在拥抱这个即将到来的“新世界”。后来他的老婆来了,一个新生命即将诞生,哑巴也说话了,因为在那样一个世界“有口难言”。影片的结尾其实就是在呼应着片名《Hello!树先生》,是的新的世界到来了。

   其实电影还有很多细节都只得玩味。

树哥确实精神失常。

树哥一开始是在修车铺修车,但自从意外灼伤了眼睛后,就被辞退了。没有了工作树哥像丢了魂儿似的,整天无所事事,到处瞎转悠。或是到三楞的面包车上抽烟唠嗑,或是去小庄那喝酒,要不就在村子前的山坡上望风景,但更多的时候就是在压马路。

碰到的熟人都会调笑的叫他“树哥”。有一次树哥在街上转悠的时候被儿时的伙伴高朋拉进去喝酒。但这些人并不是真因为哥们儿情意才叫他去喝酒的,把他叫去完全是为了助兴,就像在筵席上看小丑表演一样。此时的树哥就是他们的一道下酒菜,供他们肆意的取乐。

这跟后来在高朋的婚礼上让他当新郎的发言人一样,并不是他有多尊贵,只是大家都觉得树哥是一个可笑的人,让他发言,可以烘托一下气氛而以。没有人看的起树哥,连街上的小孩都可以侮辱他,自己的亲弟弟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唯一没有看不起他的人是跟他一样卑微一样受人欺负的小庄,所以树哥老觉得小庄像他死去的哥哥。也因此树哥才会经常去小庄那儿喝酒,也许只有在那里,树哥才能感觉到一点点人世间的温暖和一种作为人的尊严。

白天的时候我们的树哥尚能到处转悠,在别人眼里他是个整天傻呵呵不知烦恼的无业单身汉。可一到晚上一个真实的树哥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并非是我们白天看到的那个“无忧无虑”的树哥,反而是一个备受煎熬、夜不能寐、心事重重的树哥。

他常常一个人,在漆黑死寂的夜里,倚着屋前的大柳树,痴痴的望着远方。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他的父亲,披着大衣正在火化着他哥哥的尸体。这自然是他的幻觉,因为他的哥哥早在十几年前就死了,而杀死他的是父亲。十几年前,哥哥就被父亲失手吊死在这颗老柳树上。这无疑在树哥内心深处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树哥不仅一次的“看”到了哥哥,并且每次哥哥都是高兴快乐的出现,在树哥眼里哥哥是活泼快乐前卫的,对哥哥树哥是既崇拜又敬爱的。而这样一个哥哥,却死在了父亲手里!这就是为什么树哥每次“看”到的父亲都是威严的,让人不寒而栗,以至后来幻想自己亲手掐死了父亲。

树哥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幻听幻觉,这在医学上被看做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这在剧中也有相应的暗示,如开面包车的三楞经常说树哥“人格不稳定”。但这时的树哥还不太严重,分得清自我。但精神已经出现异常。

树的父亲失手杀死哥哥的事情给树造成了很深的心里阴影,树也是时不时会看到去世的父亲,这个时候树的精神已经开始不正常了,不过这个时候的树起码还能与人正常相处。

经历过一次次的无情打击之后,树的精神世界崩溃了。

树的第一次遭受打击是被一块玩伴直接无视。树的好哥们小庄撞了开煤厂的二猪老板的车,树去说情,结果直接被二猪无视,这个时候可以看的出来,树的表情起了变化,愣了一会,上一秒二猪还在和他交杯换盏,这个时候却翻脸无情。

树的第二次打击是在同村伙伴的婚礼上,因为二猪占地的事,接着酒劲和二猪顶了起来,结果二猪让他下跪,最终树选择了妥协下跪,树的尊严也随着这一没了。树后来到了伙伴看的培训学校,在这个学校里树见到了死去的父亲,说明了树已经快要疯掉了。

第三次打击是在树的婚礼上,树不满意弟弟没有借来自己想要的婚车,就是一顿数落。现实中就是有这样的人,自己做不到非要要求别人做的到。树和弟弟起了争执,大打出手,最后被弟弟打了一顿,这一次的打架,也把树给打疯了。他接受不了弟弟会如此凶狠的打他,他彻底疯了。

树在娶亲的过程中看见了大哥和他的女朋友,又多次看见了父亲,这也从另一面证实了树已经疯了。

他幻想着自己有能掐会算的本事,让二猪相信了自己的本事。二猪来找他帮忙时,二猪不停磕头,这也与树向二猪下跪的事对应,树又给算了矿场开业的日子。怎么看出来这是树在疯了以后的幻想呢,因为树在树上呆着,和在给二猪算的时候的话语一模一样,也寓意着树卑微的就像一颗树一样,没有人拿他当回事。

树整天就是闲逛,不干正事,自己的媳妇受不了走了,树认为自己的媳妇会回来的,晚上睡觉的时候,大哥和他的女朋友又出现在他面前,这个时候树先生的病情应该是加重了。

影片最后,树的媳妇小梅挺着大肚子回来了,树的眼睛也看不见了,小梅在掺着他往家走,但镜头一转是树一个人在走,满脸高兴的表情,一直在高兴的走下去。最后村子里的人都搬走了,树也被抛弃了。

残酷的现实硬是把一个人给逼疯了,或许我们都是树先生,也一直在逃避着现实的压力,现实的无情,幻想有个美好的精神世界。

很多人觉得树是在向二猪下跪那一刻疯了,之后的都是幻想,但我仔细又看了一遍电影,发现树是新婚前夜和弟弟打架后疯得。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从那之后树时不时会看到已经不在的哥哥。

之后的剧情一半是树的幻想,一半则是现实。树能预测没发生的事,后来人们找他算命,请他去剪彩,最后媳妇挺着肚子回来并能开口说话,这些都是树幻想出来的。而媳妇出走,村里搬迁则是真的。为什么他弟弟带着他妈妈走了而没有带他呢?那是因为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去新的地方会打破他的幻想,而且他一直在等媳妇和哥哥回来,他们一起搬进新家,所以最终的结局是只有树自己留在了村子里,他媳妇八成不会回来,他哥哥肯定回不来得。

电影里有一幕是天变成了红色,所有人匆忙地往前走,仿佛要走向地狱。只有树跳脱了出来,他最终通过疯了的方式获得了解脱。

您好,我是娱乐号博主:大风仓

码字不易,大家记得给个赞,耶!

《hello!树先生》的情节并不复杂,王宝强饰演的树先生是北方矿区农村看似普通、但有一定身体和心智缺陷的青年,他行为荒诞到喜欢待在树上,独处时经常有令人恐怖的臆想,他于是也成为了村里其它青年最愿意撩拨、召唤的一个闲人。树先生起初在村里的汽修铺有份工作,但工伤之后便被解雇,只能在村内游荡,无所事事.

哪里有红白喜事、热闹场合便有他的身影。一次哥们的婚礼上,树先生被平时称兄道弟的煤老板羞辱,才发现了原来此前他所受到的欢迎,都是假象。自尊崩塌的树,前往省城投奔办私立学校的另一位哥们,也顺利娶上了聋哑女小梅,他渴望办一次体面婚礼却草草收场,让他的妄想症彻底发作,从此,村里面都流传树先生能够通灵,他成为了“预言家”

导演兼编剧的韩杰介绍影片时说,树先生其实是根据山西孝义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创作的。这位现实中的树先生逢人就说:“韩杰混得不错,那是因为我找人在北京罩着他呢。”

而这样的创作原型,别说韩杰,每一个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人好像都能在他们记忆中找到一位。树先生们似乎最能进入农村生活,又似乎与之格格不入,他们幽默着、癫狂着每一个乡村城镇。

表面上看,树先生与农村所有人都有话说,遇人就可以打招呼搭讪,有饭局拉上他,村里面办酒席找他帮忙,他可以用一两句话逗其它人开心,他像是一个村庄里的交际红人。而另一方面,树先生有他的孤独和恐惧,来自童年哥哥被父亲吊死树上的阴影,傍晚开始妄想症发作时看到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像——他天生地能接触到别人接触不到的幻觉。

失语,并不是失去说话的能力与机会,而是失去话语的分量和权力。

树先生和那些村里面做各种体面工作的年轻人都很熟,他自称每天“忙死了”,但实则,他却一点话语权都没有。他不过是村里面为了热闹、为了搞笑逗乐的现实副产品。当他最好的哥们擦碰了村长儿子的车他的话帮不上忙;他自家的地被村长一家占用他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但讨不回来;而在一次婚礼上,他的彻底暴露了自己失语背后的村中地位的真相,他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被人动手欺负的边缘者。

影片非常强烈地展示着这种对立,树先生说话等于没说;而村长在婚礼上应对村民的诘难,堪称诡辩,却能说服众人。这部电影,从地域背景上,应该是在东北。东北是一块语言丰富的土地,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言语是如何产生效力的——它还是与言说者背后的地位关联。

在村长、村长儿子(煤老板)的对立面,其实站着的不仅是树先生,还有其它普通的村民,这里,高音喇叭成为了强势者的工具,诡辩成为了有权者的修辞。而树先生,又站在了所有“正常人”的对立面,他说了最多的话,却全部是废话,或者消遣的话。这里,树先生是最弱势的存在。

如果通过这些还不能显性表现树先生的言说无能,那么与聋哑女梅梅的婚姻,便是一种更好的暗示。其实,无论是聋哑女梅梅,还是树先生,他们都是丧失语言功能的人,只不过一个不能说,一个说了等于白说。

于是,遭遇到村长儿子的一顿暴打之后,树先生内心渴望着一次正名。但他办场体面婚礼的愿望,因为筹备过程与弟弟大打出手,最终以闹剧结束。所以,树先生妄想症的爆发,看似没有缘由,却有内在诱因,他想要用一场自己的婚礼还改变此前一场婚礼的屈辱,无奈未能如愿。

或许,正是这种从小便造成的对外言说的无能,外部世界的屡屡遇挫,让树先生获得了通向另一种世界的能力,他妄想的虚幻世界。这是其它青年所不具备的,在《hello!树先生》中,其它人都是单向度的人,他们只有面对现实物质世界的能力,只有树先生是具备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能力的。尽管,那是来自症状发作后的一种强行带入,以及同样非直白的展现。树先生每天要把自己弄的很忙碌,可能也是害怕自己过多进入独处模式的一种本能逃避吧。

因此,到了影片的最后,我们自然会看到一种离奇的荒诞。树先生是怎样从言说无能实现言说能力的?因为,发疯后的树先生,被村里人信以为有通灵的本事。乡村异人,能见鬼神、能断祸福,树先生竟然真正获得了他最为期待的能力——言说的能力。

树先生究竟是通灵还是臆想与幻想一点都不重要,树先生真的疯了还是没疯,一点都不重要,至少从内心上,他不想再变回从前。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我觉得不能说树先生是真傻还是假傻,这部电影是有它的精神内核的,有它想表达的东西。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主题。整部电影都在表达因为教育的失败所酿成的悲剧,揭露了现如今社会还存留的不好的现象。在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是八十年代的社会,由这个社会背景来讲述整篇故事的走向,采用了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揭露任性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因为影片是用叙事手法来整体呈现的,所以不太能让人看得懂。不过正因为这样,才让这部片子剑走偏锋,在大家心里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影片当中,由王宝强饰演的树先生,是个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农村无业青年,而树先生也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角。原本影片的定位是喜剧,不过里面的逻辑却很乱,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章法可言。树先生并没有特别出彩的点,就和八十年代绝大部分人一样,在应有的年纪做该做的事情。他的一生是悲惨的,观影的时候却感受不到太多的悲伤,这种感觉是奇怪的。

在树先生小的时候,他亲眼见到父亲打死了他的哥哥,见识到父亲冷酷的他,彻底把他那个年纪该有的生动活泼给彻底抹杀了。为了活着,树先生顺着家庭的心意活着,磨去了棱角,过得很窝囊。人人都说树先生很傻,他其实很聪明,只是哥哥的悲剧结尾,让他没有了去和这个社会抗争的能力。

不过在树先生遇到了哑巴阿梅,他的人生开始有了希望,因为阿梅不会给他任何的压力,让他逐渐找到了自己被压抑的天性。按照常有的逻辑来说,这个结局应该是美好的,不过极具讽刺的是,树先生疯了。而这样的他,反而在村子里不再像是异类,能够融入原本就很压抑的生活。

而影片的色彩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变化,种种镜头的变换,都让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在结尾的时候,大家也都能看出来,后来树先生能和村子里的人和谐相处,这都是他的幻觉而已。最后的他,终于不再有任何挣扎,自从树先生让自己从阴影中解脱出来后,他也彻底放下了自己。

所以,这部影片的格局就是喜中带悲,或许这就是黑色幽默的魅力。这部影片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八十年代,是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无奈。几乎没有人有资格去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格,这也造成了最后树先生的疯傻。他没有主角光环,只是那个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却还是被命运所拖累。像是不符合时代的树的哥哥,就能被活生生的打死,人命如草芥的道理,让人心寒。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主题。整部电影都在表达因为教育的失败所酿成的悲剧,揭露了现如今社会还存留的不好的现象。在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是八十年代的社会,由这个社会背景来讲述整篇故事的走向,采用了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揭露任性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因为影片是用叙事手法来整体呈现的,所以不太能让人看得懂。不过正因为这样,才让这部片子剑走偏锋,在大家心里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当中,由王宝强饰演的树先生,是个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农村无业青年,而树先生也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角。原本影片的定位是喜剧,不过里面的逻辑却很乱,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章法可言。树先生并没有特别出彩的点,就和八十年代绝大部分人一样,在应有的年纪做该做的事情。他的一生是悲惨的,观影的时候却感受不到太多的悲伤,这种感觉是奇怪的。在树先生小的时候,他亲眼见到父亲打死了他的哥哥,见识到父亲冷酷的他,彻底把他那个年纪该有的生动活泼给彻底抹杀了。为了活着,树先生顺着家庭的心意活着,磨去了棱角,过得很窝囊。人人都说树先生很傻,他其实很聪明,只是哥哥的悲剧结尾,让他没有了去和这个社会抗争的能力。不过在树先生遇到了哑巴阿梅,他的人生开始有了希望,因为阿梅不会给他任何的压力,让他逐渐找到了自己被压抑的天性。按照常有的逻辑来说,这个结局应该是美好的,不过极具讽刺的是,树先生疯了。而这样的他,反而在村子里不再像是异类,能够融入原本就很压抑的生活。

而影片的色彩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变化,种种镜头的变换,都让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在结尾的时候,大家也都能看出来,后来树先生能和村子里的人和谐相处,这都是他的幻觉而已。最后的他,终于不再有任何挣扎,自从树先生让自己从阴影中解脱出来后,他也彻底放下了自己。所以,这部影片的格局就是喜中带悲,或许这就是黑色幽默的魅力。这部影片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八十年代,是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无奈。几乎没有人有资格去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格,这也造成了最后树先生的疯傻。他没有主角光环,只是那个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却还是被命运所拖累。像是不符合时代的树的哥哥,就能被活生生的打死,人命如草芥的道理,让人心寒。在那个时候违背内心的活着,在一个对生命原本充满希望的人来说,会有多痛苦。但那个时候,不会有人去在乎这些事情,时代注定是可悲的。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他是疯子,再多看几遍发现疯的不是树先生,是那个社会的现状

这主要是看自己的理解了,深度的电影往往会影响一个人很多天的情绪,可能是真疯了,也可能是对生活失去希望,去装疯的。

看了其实电视剧给我们直观的是树先生疯了但是我同时也看到了他所反映出来的是这个社会的“疯”而不是树先生本人真意的疯,其实每一个人看了这部电视剧都会有不同的树先生,同时针对树先生的疯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

安徒生既是丹麦童话之父,也是世界童话之王。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父亲是个穷鞋匠,曾志愿服役,抗击拿破仑·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后于1816年病故。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为剧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这一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尔特的笔名发表。这个笔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亚、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于1829年问世。这是一部富于幽默感的游记,颇有德国作家霍夫曼的文风。这部游记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会的初步承认。此后他继续从事戏剧创作。1831年他去德国旅行,归途中写了旅游札记。1833年去意大利,创作了一部诗剧《埃格内特和美人鱼》和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1835)。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标志着作者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他的第一部《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于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这个集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故事,编成童话集第1卷。第2卷于1842年完成,1847年又写了一部《没有画的画册》。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访问了挪威、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小亚细亚和非洲,在旅途中写了不少游记,如:《一个诗人的市场》(1842)、《瑞典风光》(1851)、《西班牙纪行》(1863)、《访问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国会见了许多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1847年在英国结识了狄更斯。

安徒生写过三部自传:1832年写的《小传》(1926)、1847年在德国出版的《正传》和后来写的一部《传记》(1855),他的小说和童话故事也大多带有自传的性质,如《即兴诗人》、《奥·特》(1836)、《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活还是不活》(1857)、《幸运的贝儿》(1870)等。他在《柳树下的梦》(1853)、《依卜和小克丽斯玎》(1855)、《她是一个废物》(1853)等作品中,还写了鞋匠、洗衣妇等劳动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认识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挚的情谊成了他创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个人生活上不是称心如意的。他没有结过婚。他晚年最亲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尔彻。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尔彻的宅邸去世。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公主》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新青年》1919年1月号就刊载过周作人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译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兰、张近芬合译的《旅伴》。此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开明书店陆续出版了安徒生童话的译本、安徒生传及其作品的评论。译者有郑振铎、茅盾、赵景深、顾均正等。不过解放前的译本都是从英语、日语或其他国家文字转译过来的。解放后,叶君健对安徒生原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直接从丹麦文把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全部译成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叶君健译的《安徒生童话选集》。

1805年4月,一个婴儿出生在一张由棺材板拼成的床上。他大声啼哭着,仿佛抗议上帝将天使贬谪到人间。教士安慰惶恐的母亲说:“小时候哭声越大,长大后歌声就越优美。”果然许多年后,这个天使用夜莺般的歌喉向全世界唱起歌儿了,即使是圣诞老人,也并不会比他更有名气。他的名字,就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父亲是丹麦欧登赛城的一个贫苦鞋匠,他读过不少书,想家力丰富并有点浪漫气质,不过这些在他来说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他的妻子是一个质朴的女人——并不美,但很耐劳,很容易相信一切,包括上帝。

这个春天,鹳鸟再次飞来,庭院里的醋栗树重新皱起细小的新叶,小小的安徒生知道自己已经6岁了。他故作正经地走在父亲身边,指点着收拾旧巢的鹳乌。当听说夏天以后,体弱的小鹳鸟因为无力飞到埃及过冬,会被啄死的时候,他忧愁起来:“让它们到咱们的顶楼上来吧,冬天里我一定会分点东西给它们吃的。”

欧登塞是个封闭的小镇,人们坚信上帝和女巫,。许多神秘的传说在空气中荡漾不绝。纺纱室的阿婆们有时会把《一千零一夜》中的离奇故事讲给来玩耍的小安徒生听,使这个原本喜欢空想的脑子更加丰富了。小家伙多么奇怪啊:许多人听着这些可怕的故事都无限叹息,担惊受怕,可是过后却好像没事儿似的。在他来说,他所听到的一切都带着鲜明的神奇色彩,仿佛真的一样重现在眼前。有时他会被树林中自己想象出来的精灵吓得飞奔回家,魂不附体。多年以后,这些古老的传说和童年的幻想,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母亲对柔弱的独生儿子充满怜爱,为了让他逃过学校坏脾气老姑婆的肉体虐待,6岁的安徒生被送到年轻的卡尔斯倩斯那里读书,成为年纪最小的学生。这位以公平温厚而备受尊敬的教师很喜欢女孩般文静的新学生,课间时常牵着他的手在校园里散步,并不时对嬉闹的学生们喊一句;“安静点,淘气鬼们,别把这孩子推倒了。”

安徒生经常偷看学校里唯一的女孩子萨拉,他把她想象成童话中的公主,渴望接近这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有一次,他们一起回家,其实他的家早就走过了,可是他一声不吭。同样贫苦出身的萨拉发誓自己将来会成为某农场的女管事。安徒生睁大双眼:“那多乏味!”公主怎么能当管事呢?“我长大以后,要把你接到我的城堡里。”他告诉女孩子他的家原是贵族的分支,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总有一天……萨拉笑起来,这小家伙一定是疯了。第二天,一个磨坊主的儿子奥来揪着安徒生的头发嚷道:“日安,公爵大人!你漂亮的城堡在哪儿呢?”周围的人捧腹大笑。

安徒生的爱情黯然退却。但在幻想中,他让自己在大火中救下萨拉,并接受了她的道歉。他甚至原谅了欺侮嘲笑他的奥来,当这个顽童被罚站在桌子上时,小安徒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奥来羞辱的处境,以至于被罚者还没有哭,他就哭出声来,并苦苦哀求老师原谅他的“敌对行动人”。这件事后,作坊主的儿子就成了小个子安徒生的保护人了。

时光过得飞快,在学校里安徒生十分快乐,然而时世的艰难使学校关闭了,他只好回到家里。父亲为他做的几只木偶给儿子带来极大的满足,他给小人们缝制了漂亮的衣裳,让木偶们在“舞台”上尽情发挥他的幻想。

不久,一种更美好的东西闯入他的生活——他读到了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那神奇瑰丽的情节深深使他迷醉。很快,他就能整段背诵《李尔王》;他那些木偶,也都沉浸在威廉·莎士比亚激情的海洋中了。

他开始想编自己的戏——他把父亲教给他的几句德语词汇讲给木偶。你听,“Besen!”这个词多么响亮,可是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木偶最爱说的字眼,其实就是“扫帚”的意思。

1813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战争,困窘的家境和冒险的渴望促使鞋匠走上了战场。两年以后他回到家中,从此一病不起。当雪花飘起的时候,出现在小安徒生幻想中的冰姑娘带走了父亲,留下无助的妻儿和彻骨的寒冷。

父亲死后,生计日下,母亲唯一的谋生手段就是每天给别人洗衣服。在寒冷的冬天里河水的温度无法想象,她只好喝几口酒来驱寒。这在体面人看来,是多么粗鄙的行为!刻薄的流言不胜而走,城里的人们都在窃窃私语——“鞋匠的老婆玛利亚是个嗜酒如命的女人!”安徒生为母亲感到无限屈辱。多年以后,在童话《她是一个废物》中,他表达出深深的愤慨。

玛利亚本是想拼死独立支撑一家的,可镇里的长舌妇们嘲笑她的儿子游手好闲,母亲只好忍痛把瘦小羞怯的儿子送到工厂里做童工。11岁的安徒生被沉重的活计搞得头晕眼花,然而他的歌声救了他。当一次间歇时他唱起来。工人们从此不再让他干活,只要他那清脆、响亮的歌声能打破工地的沉闷,还要求这个小家伙做什么呢?小安徒生心满意足,因为他向来就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表演,他甚至独个演起了威廉·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一个工人对他说:“干嘛你不去当演员?”

是的,那对他再适合不过了,如果不能导演命运的话,那么在舞台上演出命运不是也很好吗?这是多么奇妙的设想!于是,当安徒生14岁受过坚信礼以后,他对母亲安排他做裁缝学徒的计划表现出惊人的执拗——“不,妈妈,我要当演员。”

尽管安徒生向妈妈保证一定会成名,又是哀求又是哭泣,母亲毫不让步。然而算命的女巫帮助了他;“孩子的幸福之花不在这里开放,得离开此地到远方去寻找!”

携带着30个银毫子和心爱的木偶,年轻的安徒生在马车上回首故乡。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诵欧登塞。谁知道,我不会成为这个高贵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时候,在一些地理书中,在欧登塞的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瘦高的丹麦诗人安徒生在这里出生!”

这是一个准确的预言。然而此时,1819年9月6日当那个14岁的瘦高个儿的男孩手里拿着一个包袱,眺望着已展现在他面前的哥本哈根时,故乡却仿佛已遥不可及,这个巨大而陌生的城市使他感到渺小而孤独。但他立刻擦去眼泪,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哭泣的时候,要行动,信心百倍地行动。这个来自小镇的男孩子,像《天方夜谭》中的贫苦少年阿拉丁一般,开始为自己的神灯而奋斗了。

他苦心求人写给著名芭蕾舞演员沙尔夫人的介绍信并未达到拜师的效果,便又去求见皇家剧院的经理霍尔斯坦请求做一名演员。经理打量了一下这个鹳鸟一般细高的孩子以后说道:你长得太瘦了,演起戏是会被观众嘘下台来的。”少年仍未失望,主动建议道:“这个好办,只要您给我100块钱一个月的薪水,我很快就会长胖的。”经理恼怒了——这个穷小子若不是白痴,就是来寻开心的,立时便发出逐客令,沮丧的安徒生只好离开。

舞蹈学校五月才招生,而安徒生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经一位熟人介绍,他做了几天小工,又因为满口乡土口音而被人当作笑料,只好气愤地离开作坊。他流浪街头,茫然无措,突然想起在报上看到过意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在哥本哈根演出和开办歌唱学校的消息,于是便不顾一切地闯进了教授正高朋满座的家。好奇的宾客们被这个在哥本哈根孤身奋斗的少年吸引,何况,他的歌声的确展示着一颗热爱缪斯的心。大家纷纷解囊,安徒生终于如愿以偿,进入西博尼的歌唱学校。

然而幸运不会总跟着一个人,虽然安徒生勤奋超人,但一场大病损害了他的声音,学声乐已毫无希望。接下来的挫折使他发现,自己也缺少舞蹈和演戏的天份。他终于明白,自己不属于舞台。

4年离乡奋斗使安徒生深刻感受了这个更为广阔、充满悲欢离合的社会。在学校里,他阅读了莎翁、歌德等人的名著以及丹麦的古典作品,深深体验到写作的魅力。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灯”是什么了——那就是“文学”。只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气和一颗真诚易感的心灵,就一定能够攀上文学的顶峰。

1822年,几位评论家读到了一个叫《阿芙索尔》的剧本,这是一个冒失的年轻人送来的。剧本韵律不齐,有许多语法错误——当然,作者毫无修养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且慢,这其中有许多火花真实地、生动地闪烁着,也许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家伙可以给戏剧界带来点清澈的东西。于是剧本的作者,汉斯·安徒生被送进拉丁文学校深造,国家顾问古林先生为他申请了一笔皇家公费以支付用度。

17岁的安徒生高高瘦瘦,坐在低年级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对他来说可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孩子们嘲笑他是乡下笨汉,因为他丝毫不懂上流社会的礼节,在他们眼里,他就是那只不受欢迎的“丑小鸭”;同时,那些繁复的拉丁文修饰语多么无聊:空洞的语言即使矫柔造作地装饰起来,也没有灵魂,而他必须背诵它们!

不过,经过考验和磨难,他总算在1828年通过了毕业考试。而且这几年中,他阅读了不少诗人和作家的作品,拜伦、海涅、司各特,他们才是真正的瑰宝啊!

在学校里,安徒生没有忘记他的创作,他的诗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发表在作家海登堡的刊物上,大受好评。1829年,安徒生的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公演,听着观众的喝彩,年轻的剧作家滚滚泪下——十几年前,正是在同一家戏院中,他曾受到尖刻的鄙薄和否定,而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和欢呼。

“旅行就是生活”,安徒生这样说过。从1831年,安徒生开始了他第一次国外漫游,终其一生,他携着一把雨伞,一根手杖和简单的行囊访问了欧洲的所有国家,先后完成了《阿马格岛漫游记》、《幻想速写》、《旅行剪影》等作品,1835年,他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出版,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安徒生是诗人、剧作家、游记作者,他多才多艺,还剪得一手好剪纸。在纪念他的博物馆中,展出了他剪的各种图案,有挂在圣诞树上的舞蹈者,有各种花卉和动物,甚至大门上的门徽,也是他的人头剪纸。

但童话是安徒生一切创作中的皇冠。1835年,安徒生写信给女友说:“我要为下一代创作了。”从自己的童年体验中,安徒生深深理解穷苦孩子生活的寂寞和痛苦。他认为,在诗歌的领域中,没有哪一样能像童话那样无限包容。童话,会给孩子们一点快乐、希望和教益吧?他开始用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创作。

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话集问世,其中收入《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婉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四篇童话。这些童话来自安徒生自己的人生经历,“它们像‘种子’一样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细流、一束阳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们破土而出。”

从这一年起,每一个圣诞节都有一本新童话来到孩子们身边。他整整写了43年,直到生命结束共创作了168篇作品,那诗一般的语言、宛转曲折的情节,使他的童话在他生前就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读物。“丑小鸭”、“坚定的锡兵”、“野天鹅”、“夜莺”……他赋与一切事物鲜活的灵魂,让它们歌唱。他把它们献给一切人——孩子们为那奇异动人的故事而神迷;成人则徘徊在他深深的人生哲思之间,流连不去。

安徒生的童话中不仅充满了奇异的梦幻般的火花,而且这位从苦难中生长起来的作家对劳动人民和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孩子也寄予深切的同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整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划燃一根根火柴,在微光中,她幻想着圣诞夜的欢乐: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身上插着刀叉的烤鹅冒着热气蹒跚走来……可幻景一闪即逝,元旦的清晨,人们发现她已冻死街头。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同样的孩子赤足冬夜,安徒生没有办法解决这深刻的社会问题,只好带着深深的悲哀寄希望于天国。

安徒生晚年有一篇最长的童话《幸运的贝儿》颇具自传色彩。童话的主人公贝儿一生追求至美,追求充满美的艺术境界,当他成功的时刻,当观众们向他欢呼的时刻,当他心爱的女孩将花束向他抛来的时刻,“像索福克里斯在奥林匹亚竞技的时候一样,像多瓦先生在剧院里听到交响乐的时候一样……他心里的一根动脉管爆裂了。像闪电一般,他在这里的日子结束了——在人间的欢乐中,在完成了他对人间的任务以后,没有丝毫痛苦地结束了。他比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这正是安徒生自己一生的追求。

安徒生并不漂亮,而且并非出身名门,在女性面前,他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求学时,他生活在古林家人之间,古林先生的女儿,温柔美丽而又具有很深文学修养的露易莎·古林深入了年轻人的心头,他爱恋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鉴于以往与女性交往的几次失败,安徒生不再希望人们知道蕴于他心中的爱情,哪怕是一点痕迹。但炽烈真诚的感情是密封不住的,它在童话湿润的氛围中绽开,凝成了凄凉美丽的《海的女儿》。

在童话中,那位优美、高贵、智慧的王子就是露易莎的化身;而安徒生自己,则是远远望着他的海的女儿。美丽的小人鱼天真、善良、无私,她浓郁的爱情如此坚韧而纯净。她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追求生命中那件最宝贵的东西——灵魂。这也正是安徒生艺术上的追求——永恒的、真挚的、人的灵魂。

警告 受委屈被欺负或情绪低落情况下,千万不可看王宝强演的电影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